跨越时代的中国制造
――60年,轻工业走向辉煌
本报记者郭丽君
1951年,7岁的王瑞东随母亲从山东迁到天津,第一次见到了火柴,知道这东西是从国外
2006年,一位大洋彼岸的美国家庭主妇尝试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不买“中国制造”的商品,结果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购买诸如生日蜡烛这种小东西竟成了折磨人的事;儿子不得不买高达68美元的“意大利”鞋……等到一年的试验期结束,她迫不急待地重新选择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
从过去中国人崇尚“进口商品”,到现在美国人离不开“中国制造”。这两个真实的生活片段,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轻工业演绎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制造的轻工商品从短缺到丰富,不仅满足了13亿中国人的需要,也为世界人民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凭票供应到极大丰富
25年前,就因为我家买了14英寸“北京”牌黑白电视机,所以我被同学推举当上了班长。”黑龙江省852农场的单江说,上世纪80年代,当时正是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在全国热播,附近的同学几乎每天晚上都搬着小板凳聚到他家看电视,他因此混了个好人缘,所以当选了班干部。
我国轻工业60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旧中国遗留下的烂摊子的基础上,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建成。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轻工产品依然紧缺,不仅“电视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绝对是紧俏无比的东西,其他的多数消费品也实行凭票定量供应,所以很紧缺。
1978年,国人心目中三大件之一的手表,每百人仅有1.95只;牙膏、火柴、灯泡、碗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家电、皮鞋成了很难买的奢侈品。
如今,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购物票证已永远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国轻工业告别短缺,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中国制造的轻工产品行销全球,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80%的小家电,70%的空调器和微波炉,65%的自行车都来自中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不仅成为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而且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价廉物美的产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现在联合国公布的39种工业门类我们都有,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在逐步改善。由不能做到能做,由开始做低端向高端发展,这很不容易。”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说,至2008年,成品糖由1949年的19.9万吨增加到1449.49万吨,增长73倍;机制纸及板纸由1949年的10.80万吨增加到8390.94万吨,增长了777倍;乳制品年产量由1952年的1.27万吨增长到1810.56万吨,增长了1426倍……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生产线
“上世纪八十年代,缝纫机对于一个家庭中来说,绝对可以与现代人喜爱电脑的程度媲美。”山东招远县的张志宏还记得家里的第一台“蜜蜂”牌缝纫机是爸爸凭外汇券,从北京买回来的。和她一样,在许多孩子的记忆中,几十年前妈妈在台灯下踩缝纫机,赶做新衣服的画面虽然遥远,却依然清晰。
1949年,我国缝纫机工业主要以普通家用缝纫机的维修、配套及小批量仿制为主,只有3-5家小作坊,当时产量仅4000台。如今,我国缝纫机工业完成了从以家用缝纫机为基础到以工业缝制设备为主导的转变。
虽然现在缝纫机已从中国家庭淡出,但是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个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现在,我国缝纫机产品以高速、电脑控制为主,包括自动裁剪、缝纫刺绣、熨烫整理等1000多种产品。”步正发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缝纫机械生产国,年产各类家用及工业用缝纫机1800万台,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年出口创汇达14亿美元。
浙江中圆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元回忆,1993年,他每晚在自家10多平方米的卧室里,和两个工人做铅笔,白天拿到市场上卖,几毛钱一支的铅笔一天能卖100多元。1998年,他贷款购进了先进的生产线,制造抽条铅笔,厂里一天要生产10多万支。
现在,宗元的工厂一年生产2亿支铅笔,盈利数百万元,铅笔销往世界各地。
浙江义乌凭借将小产业做大做精,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市场聚集了170多万种商品,产品辐射215个国家和地区,外向度高达60%。
“经过60年的发展,轻工业已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45个行业全面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体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说,轻工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由生产、经营、科研、检测、信息交流与人才培育各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并形成产品配套、生产、物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
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首次对公众开放,在装饰一新的北京展览馆工业展区,有一个名为“广州吉祥路100号”的小屋,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普通市民的家庭陈列――双卡收录机、万宝电冰箱、鸿运扇、单缸洗衣机……
就在这个小屋对面,是现代家庭常用的高清液晶彩电、数字冰箱、柜式空调等智能家电。据讲解员介绍,这个家庭的主人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话或上网随时对家电实施开启关闭远程控制。这些家电,同属一个响亮的轻工品牌――海尔。
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的轻工行业来说,引进技术是一条迅速跨越并提高的有效办法,但同时一定要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否则就会步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1982年,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三条彩电生产线。3年后,全国新上的彩电生产线达57条之多,形成了150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1996年,国产彩电销售额首次超过进口彩电。但是国产彩电却没用上“中国芯”,全部依赖进口。
在消费者心中,如果经济宽裕,仍会首选东芝、三洋、日立等日本进口彩电。
近年来,随着平面、大屏幕等离子、背投、高清电视技术的更新换代,以海信、海尔、TCL、康佳为代表的国产彩电企业自主创新步伐越走越快。海信自主研发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诞生,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的垄断地位;TCL自主研发自然光技术,使液晶显示屏的能耗降低了50%以上,并开始向外资品牌授权使用……“60年来,轻工行业已经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40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步正发说,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照明电器、陶瓷、日用化工、电池等行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并进行了消化吸收,形成了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使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年上半年,我国液晶电视机产量增长75.9%。图为济南市一家电商场在打折销售液晶电视机。蒋铎摄
1982年8月,湖南邵阳县郦家坪乡白马石村一八旬老农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段成鹤摄
1983年,北京燕牌缝纫机生产车间一角。徐建中摄
“穿”越60年
尹立
服装是一个时代最生动、最直接的印记,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如果能乘坐“时光穿梭机”沿着共和国成长的60年“隧道”走一趟的话,我们将会发现,沿途的“绿军装”、“布拉吉”、“中山装”、“喇叭裤”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年代的特征。从清一色的“蓝色海洋”到如今的色彩斑斓,60年服装的流行潮生动地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人们第一紧要的事是填饱肚子,经济落后加上物质的奇缺,很多南方人穿的都是自家纺织的粗布染色后做成的唐装,衣料粗糙又不透气,夏天被汗水打湿后,肩膀后背就被染成了青灰色。
60年代初期,每人每年的布票不过几尺,全家人的布票加起来,仅够做一套衣服的。因此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就再平常不过的了。那个年代,中山装一统天下,而且是清一色的黑、蓝色调。
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军装绝对是70年代最时尚的装束。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肩上挎个绿帆布包,脚穿一双解放鞋,这副打扮绝对是那个年代照相馆最经典的造型。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中国人观念的改变,首先从服装开始。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搭起了“T”型台,举办了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揭开了中国服装的“红盖头”。
当时参观“服装观摩会”的人员仅限于中国外贸界与服装界人员,而且必须通过审查,记录姓名并对号入座。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革命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外媒体并不认同皮尔・卡丹的做法,甚至说:“中国没有时装,你不会赚到中国人的一分钱。”
然而,事实正好相反。1981年,“皮尔・卡丹”品牌时装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一年,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几年后,模特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中国人的观念变了,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1983年底,中国彻底取消了延续几十年的布票。
西装开始迅速流行,街上常可以看到上边穿着西服,下边穿着运动鞋的人骑车而过。“喇叭裤”也曾在这个时代掀起一股“狂潮”,年轻人的裤脚越做越宽大,接受不了的老人戏称,“可以扫大街了”。
几年后,宽松式的蝙蝠衫、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也几乎是那个时代爱“臭美”的女性必备的行头。
很多年轻人的服装开始标新立异,连衣裙、一步裙、高腰裤、马裤依次流行。1989年,一位波兰记者来到北京后感慨道:“几十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称它是‘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既单调又千篇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打扮欧式的女孩,使北京的街道充满令人应接不暇的美感。”
进入21世纪,人们穿衣不仅讲究面料和款式,还追求品牌。以前买衣服就想随大流,从众心理控制了大众的穿着习惯;现在穿衣服最怕的是“撞衫”,人们的观念转变到个性化和多元化。
服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递出人们越来越自信的心态和富足物质生活之后的精神追求。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工业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纺织工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替代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产业。
历史记忆
1983 年,上海成立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徐建中摄
民营经济:凤凰涅?一飞冲天
本报记者郭丽君
6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前30年,以民族资本为代表的工商业和其他个体私营经济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消亡;后30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脱胎而生,并成长壮大。
这是一个凤凰涅?的过程:后者不是前者的延续,经历一次次浴火洗礼的民营经济冲破所有制改革的“禁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速度的助推器和生力军。
60年来,我国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
从街边仔到生力军
社会草根登上大雅之堂
在争议中发芽,在非议中顽强成长,在莫衷一是中异军突起,在国家宪法中正名,民营经济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汗湿重衣。
那些最早创业的“个体户”,在先行的过程都有着坎坷的经历:1977年,福建报纸报道晋江石狮抓捕了一个“螺丝钉大王”宋太平,他自制生产螺丝钉,被当成资本主义典型抓起来劳动改造。
1983年,年广久的“傻子瓜子”由小作坊发展到了雇工100多人的“大工厂”。当时社会上正存在着“雇工7人以上即为剥削”的争论,芜湖市工商局因此没收了他的全部“非法所得”。
“个别雇工超过了国务院的规定,这冲击不了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他有个“发明”,就是“不争论”。他说,“不争论”的目的就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出一条新路,干出新的事业。
在广州靠做服装起家的百万富翁陈兴昌每每回忆往事,就会变得表情凝重:“现在的人们无法体会那个年代人们的观念,我们被称做‘街边仔’,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2004年12月,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首次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获奖者天津天士力集团总裁闫希军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
出身商贾之家的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经叔平被称作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言人”。他见证了新旧两个中国的风云变迁,从私营公司到公私合营,再到股份制。
60岁时他再度出山,78岁时创建了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为民间资金融入整个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生前经常说:“我的黄金时代从60岁开始,而这个时代是国家与人民共同走向繁荣富裕的时代。”
60年来我国涌现出无数的杰出民营企业家,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雷厉风行,敢想敢干,不仅代表着中国民营经济的现在和未来,更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
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
民营经济提升中国速度
从1982年,新宪法首次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在制经济的补充。”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期间,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蹒跚起步到春潮涌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击再到科学发展,从小小鸟长成火凤凰,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如今,中国人民的生活须臾离不开民营经济。不论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部门,还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民营经济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当前我国最具活力、实现奋力崛起的战略支点。
目前的新社会阶层人数大约有7000万-8000万人,加上在相关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总人数约1.5亿人,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专利技术,并直接或间接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每年吸纳着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民营经济对市场信号反映灵敏、能够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支配自己行为的优势,渴望追逐利润、创造财富的内在冲动,使其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北京大学校长助理,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刘伟说,作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在过去的60年中,温州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的火热景象。
这是最好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从创造的产值看,2007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
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
民企成为应对危机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之初,民营经济飞速发展,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冶炼、小加工铺天盖地地建设起来。在温州,形成了十万家庭工厂,十万供销大军,十万专业市场的火热景象。
如今,民营经济从“铺天盖地”量的扩张,迈向“顶天立地”质的提升。一些民营企业注重创新,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依然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凸显了抗冲击的能力和应对不利环境的灵活机制。
作为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深圳华为2008年的专利申请量居全球之首。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至2009年6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9184件,产品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36家。”
今年第一季度,深圳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等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如今,民营企业的多项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说,今年前5月,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全国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4%,同时,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这其中,民营企业也起到了顶天立地的作用。黄孟复说,年初以来,全国实现新增就业472万人,其中90%以上是在民营企业。
个体私营从业人员总数年表(制表:李金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