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安门》里最重要的表达竟然是天安门如何挂上大红灯笼的枝节。舞美队临时接到整修天安门的任务,需要在28天内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影片又通过台词,强调了这28天与缔造共和国的28年革命历程所形成的有效呼应。
影片按照基本的叙事逻辑表现了改造天安门的一波三折,先是冒充聂荣臻元帅买染料,
影片的核心,还是关于大红灯笼与红旗的替换。红旗是一个政权的象征,而大红灯笼是传统、也是民生的图腾。而最终选择大红灯笼高挂于天安门城楼之上,不仅是对民意的顺应,也是表明这个新政权和以往的统治阶级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政权不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而是站在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在天安门改造之时,我们听到了北京的普通民众对天安门外观的种种意见,也看到了舞美队战士在电车上听取群众心声的身影。这些信息都在表明,这个共和国是以人民的意愿为转移的共和国。这个新生的共和国,不仅有着青春少年的澎湃情怀,更有着继往开来的博大胸襟。在金色的光影里,在天安门旧貌还原的那片长满荒草的空地上,在一张张兴奋的笑脸里,叶大鹰还是以他特有的诗情展现了对共和国初建时的深情凝望。和叶大鹰的前两部“红色”作品一样,《天安门》仍然抒发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浪漫情怀。
《天安门》最神奇的地方,是用数字技术还原了毛主席当年的音容笑貌。演员出身的导演叶大鹰也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与这位领袖四目相对。这一幕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深切而行之有效的挽留。天安门借《天安门》对我们的共和国记忆也进行了一次重新的储藏,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却有一种雕刻时光的深长韵味。影像对“时间”这一元素的再开发,显现出它独到的功力。由此,《天安门》作为国庆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展现了时光倒流的显著魅力。这也是影像送给我们美好记忆的一份最可爱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