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达330.5亿斤,比上年增加46.4亿斤,创造了4年增产粮食130亿斤的奇迹。”近日,从黑龙江垦区传来的消息,振奋人心。同时,垦区粮食商品量达305.1亿斤,首次突破300亿斤大关,可以保障全国1亿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
黑龙江垦区何以能用仅占全国1/45的耕地,保障占全国1/13人口的粮食供应
科技创新领航粮食高产
黑龙江垦区建设60年来,已累计生产粮食3922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065亿斤。并且在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了三次大跨越,即由1978年的不到50亿斤,提高到1995年的100亿斤;到2005年突破200亿斤;2009年,垦区粮食产量首次跃上300亿斤新台阶。从年产粮200亿斤到今年超过300亿斤,仅用了4年时间。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局局长马德全说,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的快速提高,得益于垦区坚持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粮食作物。垦区连续五年开展了高产创建活动和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活动,各农场积极选用高产、抗病、抗倒伏能力较强的优良品种,提高机械作业质量,采用“早窄密”栽培技术模式,综合运用合理密植、优化施肥结构、加强水肥管理和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等措施。
为确保粮食高产稳产,黑龙江垦区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把粮食总量的增长奠定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垦区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2%。
农业现代化突破传统模式
初到北大荒,您一定会被万亩连片的耕地、地上机械天上飞机的“立体作业”场面所震撼。在五九七农场的一处作业站内,一排排拖拉机、农机具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一样整齐停放,而这样的景观在农垦人眼里已是司空见惯。目前,垦区拥有农用飞机50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6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95.5%,形成了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
垦区始终坚持以机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今年垦区又投资10亿元,购进各类农业机械4024台件,重点组织实施了30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区建设,使水旱田现代农机装备区达到256个,覆盖面积1400万亩。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说,从最原始的锹镐、人拉犁、人拉播种机起家,垦区农业装备水平已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深松、播种、施肥时,大马力拖拉机能一次完成,还能根据土壤肥力和湿度,自动进行变量播种、施肥。”在今年垦区遇到历史上罕见的极端天气情况下,大机械实现的深松整地,深度可达40厘米以上,使耕地的抗旱、抗涝能力明显增强,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和飞机航化作业,发挥了抵御自然灾害的重大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今年垦区遭受了春旱、夏涝、伏旱、低温和寡照等历史罕见的多重自然灾害,粮食生产仍然再创历史新高,这与我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加大农业投入密不可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说。
为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黑龙江垦区建起了防洪、除涝、灌溉、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渠纵横交错、桥涵闸设施配套齐全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新格局,农业抗灾、粮食稳产能力显著增强。总投资9.6亿元,建设勤得利、江萝、兴凯湖等大型灌区,年内新增节水灌溉农田50万亩。特别是重点建设了兴凯湖、查哈阳等5个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其中兴凯湖灌区面积120万亩,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灌区。今年完成土地复垦1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9.5万亩。坚持把发展农业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已建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标准粮田建设,在4000万亩耕地上建成了由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余个网格的防护林工程,农田林网化达到90%。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今年新增3部大中型天气雷达设备,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处,累计达到7处,增雨防雹覆盖面扩大到80%,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