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被称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
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1961年4月29日,在云南昆明翠湖公园一处绿荫如画的地方,面对队旗宣誓之后,辅导员给我系上红领巾,从此,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后来随父母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间过去40多年,还常常回想这一幕。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少先队员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用烈士的鲜血染成。毛主席带领我们走向胜利,不管是醒来还是在梦中,他就是我们心中向往已久、敬仰已久的太阳神。
然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社会动荡。1969年1月,哥哥赴陕北插队,我到车站送行。当时北京火车站外正修建地铁,一条大路全线剖开,挖得又宽又深,建好后再行覆盖,土层暴露面特别大,北京站前风沙漫天。知青或插队或去生产建设兵团都从一号站台出发,站台上打红旗的,敲锣鼓的,戴红花的,大声叫喊找人的,气势豪壮。火车将开,站台气氛开始有点不对。突然汽笛响了!几乎就在同时,像天塌下来一样,整个车站爆发出“呜――呜――呜――”似江河决堤一般的呜咽和大恸。从来没有听见过站台上成千上万人这样不约而同地集体失声痛哭,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惊呆了……那种从肺腑中迸发出来的集体悲哀,像一柄灼热的利剑穿透人心。我从那时起就清晰地感到,这场所谓“文化大革命”无论表面怎样轰轰烈烈,其内核已在民众的潜意识中被摒弃。
1976年初周恩来总理去世、“四人帮”势力最猖獗的时候,我在远离北京的鄂西北山区当兵。休息时间,我趴在铺板上装作写信,实际写下一生中第一篇长文:《我爱中国》。墨水从笔端滴下来,感觉就像血从自己内心滴下来。上学时有一个高年级同学叫丁国典,我最喜欢这个名字,恨不得自己也早几年在开国大典那年出生,能起上这个令人为之一震的名字。我们没有经历过旧社会,没有亲身体验过“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屈辱,但国歌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令我们与前辈一样热血沸腾。30多年前写的《我爱中国》,不见得多么成熟,但通篇渗透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热血呼喊。我们这一代人,从来没有像1976年那样,令我们对国家与个人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关系体会得如此铭心刻骨。部队一个战友绰号“大胡子”,按捺不住,半夜偷偷爬起来,去撕连队墙报上“批邓”的标语,被起来上厕所的人看见。那个年代谁都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大家都帮他保密。几十年过去,我仍然常常想起鄂西北山区那个冰冷的冬天,我那个战友裹件棉大衣环顾左右无人、一把扯下墙上标语的情景。那是我心中一幅定格的图画,那是千万个中国人,强烈要求国家变革的图景。
2000年,我到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第一周抽两人上台发言,抽到我和一名爱沙尼亚军官。爱沙尼亚军官讲他们的国家怎样脱离苏联,怎样摆脱社会主义。我讲中国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爱沙尼亚军官多媒体运用得非常好,又是录音又是录像。我的多媒体十分简单,核心只有两幅。一幅是整整100多年前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是个跌倒的巨人,任列强掠夺、凌辱,沦为不折不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另一幅是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是个站起来的巨人,工业、农业、科技、国防都获得巨大发展,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的东方。两幅多媒体图像之间,相距100多年。其间发生了什么?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我们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救国之路和发展之路。中华民族百年来追求的就是改变自己命运,掌握自己命运,今天我们做到了。
台下听得非常专注,一点声音都没有。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一张张全神贯注的面孔,有黑色的,有黄色的,也有白色的。多数军官来自发展中国家,都有类似中国的命运。虽然他们生活在与我们不一样的社会制度中,但当你不绕弯、不躲闪、单刀直入用事实说话的时候,最初那些被认为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在国家命运与民族命运的交织之中,变为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寻找摆脱贫穷、落后、战乱、被掠夺与被肢解命运的道路,如何真正完成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对我的发言,全场报以热烈掌声。主持人泰勒教授是一个完全不同意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意社会主义、强烈反对中国收回香港的资深英国教授,他一直在课堂最后一排来回踱步,听我讲述。最后对我点点头,说了一句话:你讲出了你们的合理性。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关于我自己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几个故事。这些经历使我们有了一定资格,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我们从小到大,眼看中国的发展变化,如沧海桑田。我们并非十全十美,我们依然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但中华民族已经走上复兴之路,这一点全世界都不再否认。民族复兴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复兴,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复兴。每次经过长安街,我都被天安门前不论刮风下雨如涌如潮观看升旗仪式的人群深深感动,被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立正敬礼的花儿一样的少先队员深深感动,被步履蹒跚、却向迎风飘扬的国旗脱帽鞠躬的白发苍苍的老者深深感动。一个强大民族需要的精神脊梁,就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养育中,铿锵形成。
10月1日,我们永远的庆典。
敬礼,我的祖国!
(作者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