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做“水缸里的皮球”

2009-10-0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骑“电驴子”查看田间地头,是李嵩先每天的必修课。

天刚蒙蒙亮,一个年轻的身影就出现在辽宁省大石桥市永安镇赖屯村村头,探看大棚,巡查滴灌,和老乡们熟稔地打着招呼。若不是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还真看

不出他是一名大学生。

他叫李嵩先,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9月16日,到永安镇赖屯村任村书记助理一职,现在已是村党总支副书记。总结自己短短一年来的成功转型,他只用了八个字:不做“水缸里的皮球”!

初到村里时,各级领导和村民对他都很热情,因为他是“客人”。“如果总把我当‘客人’,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我需要角色转变:由学生型干部向真正的村干部转变,由跟着干向独立干转变,由循规型村干部向创新型村干部转变,由单项型村干部向综合型村干部转变。”李嵩先对记者说。

左脚迈出校门,右脚跨入社会,虽然课本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可是人生的课程才刚刚开始。“让自己重新做一名小学生!”李嵩先为自己制定了第一份人生计划。除了多看、多问、多记、多干,他还主要要求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充电”。学习一门实用技术,研究开发一个致富增收项目,联系服务一批农户,结对帮扶一户农民。

种植西瓜、蔬菜是赖屯村的传统优势项目,但以往村民们大多采用的是竹木结构大棚,不仅浪费水电资源,同时影响经济效益。为此,他仔细研究了村里的蔬菜大棚结构,耐心地向专家请教,决心引导村民将竹木结构的蔬菜大棚改造为钢结构大棚,推广滴灌灌溉技术。由于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任他磨破了嘴皮子,很多村民仍然选择了不接受。最后,他找到了村里的种植大户徐来斌。有了大户的牵头,村民们纷纷引进了滴管灌管,更换了棚体。现在,全村100%实现了滴灌灌溉,50%的农户更换了钢构棚体,节省了大量的水电资源和人力资源。

在赖屯村非常简陋的会议室里,李嵩先因地制宜,组织开设了以远程教育系统为平台的党性教育宣传课堂。同村里党员们一起学理论、学党章、学科技,查阅市场信息,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学习之余向党员讲解一些电脑使用和网络方面的知识。村书记说:“现在好了,小李来了,我们也跟上社会节奏了。”

“大学生‘村官’不能满足于成为农业生产的‘门内汉’,还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引路人。”李嵩先告诉记者。相比于土生土长的村官,大学生有知识、有朝气、有上进心。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自己的优势带领村民跟上时代步伐,引领中国传统农业走向现代(本报记者毕玉才特约记者刘勇采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