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波澜壮阔的征程,虽然历经曲折坎坷,但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举世公认。我比共和国年长一轮,亲身经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包含几大重要元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然而,一段时间里,在中国大地上,禁绝人学,谈人变色,人成了文学和哲学研究的禁区。我曾于1994年发表文章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存在一个由作为类的人到作为以经济和历史为内涵的现实人的发展轨迹。我未料到这样一篇普通的学术文章竟会在哲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一时连续几篇文章指责我背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信条:以物为本。当然,我更没有想到不过十年,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算把这场风波平息了。由谈人变色到以人为本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思想理论的突破性跃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追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改革开放前,当时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认为,统一、平衡和安定是相对的、暂时的,无穷无尽的斗争和不断的动荡被理解为社会的常态。对社会常态和辩证法发展路径的这种极端片面性的理解,导致思想理论上绝对排斥和谐,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背景下,这种认识甚至被提升到斗争哲学的世界观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是冲破斗争哲学的现实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纲领。今天,和谐理念已经走出中国,构建和谐世界、和谐亚洲等成为国际交往中深得人心的口号。由阶级斗争为纲和斗争哲学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突破,更是思想理论上的伟大转折,由此而引发的和谐思维与和谐辩证法的讨论,把人从僵硬的斗争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新的成就。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在对文明建设的认识上过去也曾走过一段漫长的路,长时期内片面强调物质,对于文明和文化缺乏系统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适应文化和道德伦理建设的需要,我国适时提出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内的两个文明建设,这应该说是对文明理解的重要提升。当时笔者曾著文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似欠全面,人类的生存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有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文明必须包括管理、制度或政治上的文明。此文也受到批评和责难。后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使命,为我解了围,卸下了思想包袱。更令我欣慰的是,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口号,使我们对文明的理解更深入了一步。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生动地说明我们党从不封闭思想,而是坚持与时俱进,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拓创新的重要原因。
当此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结合个人理论研究的经历,回顾对科学发展观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解,不由得心潮起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曲折、反思和学习中不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定越来越鲜艳。(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