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吴敬琏: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2009-10-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玉玲采写 我有话说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他有太多的头衔和光环,但最闪亮和耀眼的却是两个:一个是民间给了他“吴市场”的美誉,另一个则是有着“中国经济学诺贝尔奖”之称的首届“中国经济学奖”――他在四位获奖者中最年

轻。

他的学术研究,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经济的理论探索:上世纪50年代,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经济科班人才,潜心学苏联;“文革”期间,他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苦苦求解;80年代,已53岁的他却毅然前往美国求学;回国后,倾注心血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与呼。

他,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的领军人物――吴敬琏。

与共和国经济发展同命运

1950年春,20岁的吴敬琏进入大学,开始了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经济人才。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涯,吴敬琏说,当时除了大学第一年有一些和西方大学相同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外,其余学的都是教员从苏联专家那里学来的。吴敬琏认为,大学让他收获最大的是,培养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亲眼看着年轻的共和国,在短短的三年中就医治了战争创伤,迎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既然共产党能使百孔千疮的祖国起死回生,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呢!”

吴敬琏1954年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就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与共和国经济发展同命运的求索。

“吴市场”的坚守

这注定是一个载入中国经济学史册的座谈会。

那是在1990年7月5日下午,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同志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十几位经济学家应邀参加。当时有发言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等问题,都是因为市场取向这一错误的改革路线所致,经济改革必须坚持计划取向,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发言结束后,会场出现了片刻的沉默。因为大家知道,这不仅是个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第一个打破沉默的是吴敬琏。他说,出问题的原因不是改革的市场取向不对,而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够彻底。

在这一辩论中,吴敬琏因为始终强调“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绝不能动摇”,被一些人称为“吴市场”,讥讽他在中国“贩卖”市场经济。

让很多人没有料到的是,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确立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从此,“吴市场”成为名扬全国的美誉。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吴敬琏就开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1983年,年过半百的吴敬琏去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客座研究,学习现代经济学,就坚定地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播种者和捍卫者。

此后20年,他的研究范围和理论框架,从来没有脱离“市场化”的核心,在每一个改革关口都有沉甸甸的理论著作。

知识分子的本色

在2001年至2002年的股市论辩中,吴敬琏又一次处于旋涡的中心,他抛出中国股市“赌场论”,抨击证券市场黑幕,保护中小股民利益,被誉为大众心目中“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

吴敬琏身为一个知识分子,不断为平民生计、为公平原则、为维护市场规则仗义执言。

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对经济学的执著沉迷,说到底,是为了解答一个困扰了好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怎样才能振兴百年积弱的中国。”学以致用,古有明训。既然从自己的曲折探索中得到了中国荣辱兴衰系于改革的结论,自然就应当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贡献给中国经济改革这一伟大的事业。

今年已年近80岁的吴敬琏坦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是他一生学术生涯和人生价值的旨归。回首中国60年的发展,这位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经济学家,对中国历经艰难曲折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感到由衷欣慰。对于中国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前景,他既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又常常有危机感:“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可能都这样――危机感伴随着使命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