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忠,第二炮兵某洲际导弹旅旅长,今年国庆阅兵压轴方队队长。
部队接到阅兵任务,张光忠就决定把部队开进北京,作为一次作战演练。为此,他责令机关按作战流程制定行动计划。
数千公里长途奔袭,张光忠率领这个旅策划了一场由导弹兵、航空兵、高炮兵、雷达兵等诸多力量组成的联合演练,摸索出数
进驻阅兵村后,张光忠成为村子里最忙的人。阅兵场上,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每天在数千米的跑道上来回奔跑、巡查、检验、指挥方队的整体训练,训余时间,张光忠还要常常给自己“开小灶”――补全个体训练课目。
在高原生活二十多年的张光忠,一时还适应不了北京的天气,加上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和劳累,他的肩周炎加重了,穿衣服都要有人帮忙,碰上天气变化,就像针刺一般难受。作为压轴方队的队长,张光忠天才蒙蒙亮就带领官兵赶到训练场时,与官兵一起顶烈日、练毅力,不完成训练课目决不收工。训练一天下来,小伙子们都感到十分疲惫,粘上床板就能听到呼噜声,40多岁的张光忠却坐在办公桌前研究每个人的训练情况,常常干到深夜。
国庆阅兵方队装备训练要求等速、骑线、卡距、标齐,其中等速又是基础。200米等速训练的标准是72+0.3秒为合格,这就对计时的方法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训练之初,方队相继采用过挥旗计时、撞杆计时等方法,但都达不到精度要求。张光忠当机立断,决定自主研发计时仪器,他带领科研人员技术攻关,经过半个月的鏖战,采用红外感应式探头的第一代等速测试仪诞生,告别了挥旗撞杆时代,为驾驶员训练带来方便。
随着其他装备方队陆续进驻,30米内的物体移动都会对等速测试仪形成干扰,导致其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二炮方队驾驶员小张提出调整探头转向、缩短探测距离的办法。小张的设想引起张光忠的高度关注,立即组织人员专门进行试验论证,最后确定探头与地面夹角为45度,探测标的为车辆轮胎,将探头由单项发射式,改良为对射式,只有当两个探头间的红外感应线被切断时,仪器才会开始工作,从而降低了来自外界的干扰,提高了训练效益。贴上战士标签的第二代等速测试仪成为阅兵村的一大风景。
进入方阵训练阶段后,张光忠又针对训练的实际,对等速测试仪的主机进行升级,它的单次最大测量数也由第一代的1辆提升到25辆,且一次就能测量单排面误差、个人成绩、整体成绩等全部所需训练数据,满足了训练的需要。
为了分毫不差地通过天安门,训练一开始,张光忠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训练场,他带上尺子和细线,用尺子量间隔距离,用细线测排面的整齐度,差一毫米都不行,上级定的优秀标准在他们这里只能算及格。针对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他充分发挥军事民主,鼓励大家研制出等速测时仪、改良标齐和等距系统,创新“驾驶员心理训练”、“五步训练法、“训练曲线分析”等训练方法,使得方队训练成绩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