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姓心中的好书记

2009-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益西加措 西藏日报记者 麦正伟 我有话说

在远离亲人,远离繁华都市的西藏边境县――察隅,他坚韧地、顽强地、不屈不挠地做的事,都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群众拥护和荫及子孙后代的平凡事。那里的各族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察隅人的主心骨,善良、亲民、务实的好书记!”

他,就是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西藏察隅县委书记彭聪恩。

“2007年7月,彭

书记一踏上察隅的土地,就肩负起了一个多民族边境县县委书记的责任和使命,竭力为察隅县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而倾情。”察隅县委副书记、县长洪强介绍说,“两年多来,他走遍了察隅县山山水水和村村寨寨,不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断地用真情实感书写自己的援藏人生。”

“喝了察隅水,就是察隅人”

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部,与缅甸、印度两国接壤。在察隅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长期聚居着藏、汉、纳西、独龙等10个民族和一个未识定民族的?人。

刚到察隅,面对一个在民族构成上与广东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彭聪恩坚持从学习开始,甘当各族干部群众的小学生。上任伊始,他无论与县四大班子谈心交心,还是和群众座谈,他都这样说:“喝了察隅水,就是察隅人。‘县委书记’不是什么官位,我只有当好你们的学生,三年后才能交给你们满意的答卷。”从此,他便用“学习、团结、带头、务实、亲民”这10个字作为座右铭,把情融进察隅的土地,把心交给了察隅的人民。

察隅县委办的同志都知道彭书记有一个习惯,无论下乡开展什么工作,都要到农牧民家中去聊天拉家常。一次到古玉乡检查工作,大家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行走了一天的路,天已渐渐黑了下来。这时,彭聪恩还要去农牧民家看看,乡里的干部担心天黑路窄不安全,一再劝他等下次再去,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到了老人扎西顿珠家一谈就是两个小时,老人当时不知道和他交谈的人是谁,临别时工作人员才介绍说:“这是广东省来咱们察隅县援藏的县委书记彭聪恩。”扎西顿珠老人顿时热泪盈眶,急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亚咕嘟!有这样关心老百姓的干部,我打心眼里感谢啊!”事后,彭聪恩对县委办的同志和乡里的干部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农牧民家里了解情况、调查研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重要的工作,我们做每项工作都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做到真正了解各族群众关心什么、要求什么,盼望什么,才能更好地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协调好全县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促进各民族团结,维护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连在一起”

“彭书记,这个与察隅县结缘的县委书记,每跨越一次艰辛和危险的行程,都会用他那颗炽热的爱心给群众带去一次触动心灵的关怀。”察隅县委办主任颜世辉告诉记者。竹瓦根镇吉太村地处边境,有13户人家70多人,不通路,不通电,信息闭塞,几乎与世隔绝,是察隅县最贫困、最偏远的行政村。进出吉太村道路崎岖险恶,不仅要走路、骑马,还要翻越6座海拔近5000米的大雪山,一趟就需要一个星期。彭聪恩到察隅后,听说在远离县城的吉太村群众世世代代都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在那里坚守着国土。他决定“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吉太村边民的心坎上。”

于是,在2007年国庆节来临之际,他带着其他三位援藏干部和相关部门的同志踏上了去吉太村的征程。整整3天3夜挑战体力和意志的极限,战胜一个个危及生命的考验,走进了吉太村,把一笔笔慰问金、一件件慰问品送到群众的手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户边民的心中。彼此间虽然语言不通,交流起来有些障碍,但相互间的泪水和拥抱却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那真情实意和拳拳爱心。村民次仁卓玛,流着热泪道出最真实、最朴实的心里话:“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党的好干部,我们一定跟着共产党走到底,不让一寸国土丢失!”

更让吉太村边民喜出望外的是,家家户户还首次点起了电灯,缕缕柔和的灯光洒满了每一间小木屋,阵阵暖意扑面而来。原来彭聪恩为让吉太村边民能用上电灯,看上电视,此前就把用援藏经费购买来的15台小型水力发电机、13台电视机和电视接收设备提前组织马帮驮运到了吉太村。

“在工作上就是要上忠国家,下慰百姓”

长期以来,尽管国家对察隅县的教育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复杂恶劣的地理、地质环境的影响,在全县40所中小学和教学点中,至今还有50%的学校和教学点不通公路,62.5%的学校和教学点不通电,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条件还相对较差。面对察隅县的教育,彭聪恩深知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此,他不顾山高沟深,走遍了全县每一所中小学和教学点。

古拉乡地处偏僻,半年大雪封山半年通路。彭聪恩来到古拉乡调研时,发现乡小学的教学楼的墙壁已经开裂,十几个学生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地铺上睡觉,由于潮湿有的学生已患了湿疹,教室里的课桌也因使用太久摇摇欲坠。看到这一切,彭聪恩的心都快碎了,他暗暗下定决心要为古拉小学修建一幢新的教学宿舍楼。随后,他又绕道2000多公里,从云南省走进位于怒江峡谷深处不通公路的察瓦龙乡调查研究,那里的学校状况更是令他震惊。回到县里后,彭聪恩立即召开全县偏远乡镇教育发展研讨会,决定利用援藏资金为古拉、察瓦龙等偏远小学兴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并响亮地提出了“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育人先重德”的工作思路。到目前为止,他和其他3位援藏干部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教育的援藏经费就达1300多万元,分别为古拉、察瓦龙等乡(镇)修建的中心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已交付使用,大大改善了察隅县偏远乡村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此,?人干部、察隅县委常委、政协主席巴里龙深有感触地说:“达赖在外国说,共产党在毁灭西藏的教育文化。可眼前的事实告诉我们,共产党不但没有毁灭西藏的教育文化,反而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文明。”

与此同时,教师出身的彭聪恩,还在坚持每个月给察隅县县城的中小学生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让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的同时,还用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资助了13名藏族、?人孤儿学生和特困学生。

在察隅,无论是县机关干部,还是农牧民群众,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都少不了这样一句话:“彭书记为察隅群众做的好事、办的实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不完,像雅鲁藏布江水道不尽。”而彭聪恩却说:“援藏是我一直的追求和梦想,既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了察隅,工作就要上忠国家,下慰百姓。努力为察隅县的各族父老乡亲多做一点点事情,让他们多感受一些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是援藏干部的责任和义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