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8期
《永乐大典》六百年,是一篇很好的“图书评论”,而且是近来少有的“古籍评论”。这篇评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了这部古籍,而且启发了读者在学术体系和古籍整理等方面的思路。鉴于《永乐大典》首先是一部工具书,所以它的成书、收藏和价值,对
我国工具书编纂取得了重大进展。以近期为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9月7日隆重亮相,由按学科门类排序改为用汉语拼音(A-Z)排序;辞海(第六版)9月21日与读者见面,总词条数13万条,比第五版增加8%;我国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编纂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工具书编纂也存在一些问题:1、规划重复。每年的手册、辞书内容雷同,重复就是浪费;2、体系混乱。把工具书当“摇钱树”,很多书目都冠以工具书的名子;3、质量不高。错误百出,粗制滥造。
目前世界各国工具书的发展趋势是:多、杂、精、大,并朝着标准化、系统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作为拥有《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工具书古国、大国,更应该加强规划和投入,大力促进工具书的繁荣和发展。
北京读者任国征
陈红彦女士多年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对《永乐大典》这样的珍贵典籍视若珍宝、了如指掌,并有着她自己独到的理解。从她的演讲中,我们知道了《永乐大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且涉及范围广、文献价值高,对于研究古代的文学、历史等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二是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其成书、收藏、流通、散佚、研究、传播、修复等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中华儿女在它身上寄托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愿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妥善地保护和利用,让后学在这座宝库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江西石城县委宣传部廖小斌
拜读陈红彦研究馆员“《永乐大典》六百年”一文,对《永乐大典》的成书、收藏、流通、散失等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说实在的,在此之前,仅只知道我国在明代永乐年间编成了这么一部卷帙浩繁的类书。《永乐大典》的编修是当时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然而,令人婉惜的是,时至今日,这部一万多册的类书却因战乱、火灾等原因,损毁、散失严重,现仅存百之三四。《永乐大典》的散失,见证了我国近代一百六十多年的风雨沧桑,也见证了西方列强入侵东方文明古国时的赤裸裸的野蛮强盗行为。目前仍“客居”异国他乡的占现今存世近一半的《永乐大典》,又寄托了多少国人的民族情感。
江西省瑞昌市龙源水库周世强
陈红彦教授所作的《〈永乐大典〉六百年》一文,脉络清晰,“用料考究”,条分缕析,通俗易懂。它从《永乐大典》的成书时间、编修起因和条件、编修方式,《大典》的收藏及流散,以及《永乐大典》的价值和国家图书馆的研究工作等方面,对我国最早的“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六百年兴衰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如此博学多识,实在令人仰慕!
《永乐大典》经数千人六度寒暑,终于于1408年完成总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的千尺书山,朱棣皇帝重视中华文化的远见卓识必将千古铭记。当然,随着社会的演进,朝代的变迁和天灾人祸的发生,善本《永乐大典》已不复存在,目前仅存部分副本,实在令人扼腕生叹。但“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200多册副本尚存人间,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山东肥矿集团电力公司石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