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银川10月22日电一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堪称世界异地生态移民扶贫成功典范的宁夏红寺堡开发区,在创造性地进行了10年开发、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之后,终于办下了“户口”、领到了正式的“身份证”:国务院近日批复同意在这个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宁夏最年轻的县级
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域的红寺堡,在十几年前还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那里年均降雨只有2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曾是那里的真实写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过科学考察和科学论证,党和政府决定利用那里的土地和光热资源兴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大量安置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移民,进行整体扶贫开发。
甘甜的黄河水,通过泵站、干渠、支渠、农渠流入干渴的荒原。黄河水流过的地方,没多久就由黄转绿,粮食、蔬菜、瓜果、鸡鸭、牛羊跟踪而至,很快便演变成繁荣兴旺的景象。自1998年开发建设以来,红寺堡2000平方公里内已经辟出40万亩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安置了宁夏南部山区7县和邻近县的20万贫困群众,形成了2个镇、2个乡、47个建制村、2个城镇社区。红寺堡现已拥有9万亩葡萄、9.24万亩经果林、5.45万亩设施农业。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60元,今年可望达到 2900 元。
彻底告别贫困的农民欣喜地喊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共产党好,黄河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