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尊重全运会是我们的义务

2009-10-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东 我有话说

本届全运会的口号是“和谐中国,全民全运”,可谓是历届全运会中最具创意、最符合时代特征的一个响亮口号,它不仅坚决贯彻响应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宗旨,更是让全国体育迷们通过全运会享受快乐时光,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

再看看开幕以来各路选手你争我夺,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在众多

项目中创造出的一大批优异成绩,我们就没有理由对全运会存在的理由以及作用产生怀疑。

然而,就是这样一届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体育盛会,却一再受到个别杂音的侵扰。

在一些人的眼里,谁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哪个代表团在某些项目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谁拿了金牌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乎,八卦新闻、场外杂音、禁药丑闻就成了这些人眼中紧盯的目标。随手拿起有些媒体的全运专版,乒乓球谁拿了金牌并不重要,马琳的情变占据了更多的报道内容,张怡宁丈夫的“情史”更是被有的人津津乐道;凡是打分的项目,不管是跳水还是体操,或者是摔跤、柔道这些最后由裁判宣布胜负的项目,都无法躲避“金牌内定”的“内幕”袭击,也必有所谓的知情人跳出来“透露”内情;不管有没有人被查出服用违禁药物,总有一些运动员被个别媒体怀疑。于是乎,运动员的私生活,金牌内定“黑幕”,个别运动员被查出服用违禁药物,立刻就会成为他们眼里的全运会“主题词”。

极尽炒作和夸大之能是个别媒体对待全运会的原则。在这些人看来,现在媒体竞争激烈,通过正常渠道采访到的大多是赛场内外的“大路货”,不多说点黑的不来点花边的,这全运会报道很难吸引人气。另外,由于全运会是各省市区之间的竞争,因而代表各自利益的区域媒体也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攻击和贬低对手。一旦自己在比赛稍遇不公就大肆叫屈,进而将个别的丑陋现象无限放大,使原本就存在于一切竞技体育比赛中的问题归结于全运会,归结于举国体制。

在记者记忆中,怀疑全运、进而否定全运之风始于上个世纪末,在最近几届全运会,由于有的代表团奉行金牌至上,将金牌数视为考核当地体育官员工作的唯一标准,个别运动员和运动队对金牌的追求不择手段,兴奋剂事件、裁判操纵、幕后交易多有发生。但在本届全运会上,据记者了解,裁判工作和赛风赛纪以及兴奋剂的查处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严格,但却依然换不来有些人的理解和尊重,仍是一味怀疑,无限上纲并横加指责。而且还加进了很多比赛场外的花边新闻,用报道娱乐界明星的手段刺探运动员的隐私。这种态度和手段着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但凡是竞技体育,要想使参赛队伍和选手享受到绝对的公平不能说不可能,但很多问题,诸如裁判、兴奋剂等问题在目前还很难彻底杜绝,尤其在奥运会、全运会这类大型综合性比赛上,有的问题更是会集中出现。出现问题和不足并不稀奇,正视不足并逐渐改之,使全运会这个中国竞技体育的高考,用更规范和透明的方式来选拔运动员,最终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才是每个中国体育人和关心爱护中国体育事业的人士的正确选择。如果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一味指责,并不利于解决问题,也会让绝大部分合理公正的赛事受到拖累。

全运会自1959年创办以来,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和全国体育迷奉献了无数经典,也为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江苏、山东,每个承办地都为全运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奉献,如今,全运会已成为四年一度的全国性文化体育盛会,也是全国人民体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事件,更是中国竞技体育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还是中国体育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手段和步骤。可以说,全运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51枚金牌辉煌的根基。

参与全运,理解全运,尊重全运,是每个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当全运会出现一些问题时,不回避,不扩大,不炒作,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媒体人和受众应有的态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