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博士服务团”是中组部和团中央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而组建的,是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自1999年以来,已先后选派9批共1059名博士服务
团成员到西部地区和江西等革命老区服务锻炼。10年来,“博士服务团”成员充分发挥科技参谋作用、桥梁纽带作用和培养人才作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博士服务团”成员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得到了锻炼提高。实践证明,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向社会学习,高层次人才在成长道路上也有广阔的舞台。贺旺等十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本报特刊发他们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赶赴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调研。资料照片
贺旺:
把北川当作第二故乡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贺旺参加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挂职任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城镇规划,负责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工作。一年来,他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肩负智力救灾和科学重建的光荣使命,把北川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发挥个人专长和派出单位的优势,为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北川新县城建设举世瞩目。一年来,贺旺努力发挥专业技术特长,有效协调地方政府与规划设计单位的关系,将先进规划理念与北川灾后重建实际充分结合,顺利完成了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阶段性工作。他先后完成灾后重建各类规划设计项目和专题研究50余项,开展单体建筑方案征集40余项,组织各类专家评审和咨询论证会100余次,接待各方面专家2000余人次。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贺旺和派驻灾区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一道,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总体规划方案并顺利通过审查,今年3月得到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复。为科学组织新县城建筑设计方案征集工作,他还负责起草设计方案征集暂行办法,邀请国内50余家一流建筑设计单位,完成了新县城首批启动的32个公共建筑项目的征集工作。目前,新县城公共建筑设计方案基本确定,蓝图已经绘就,大规模建设已经展开。
北川因灾失地农民共有11823户、30484人,占四川省因灾失地农民总量的1/6。失地农民安置已经成为影响北川灾后重建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贺旺和同事们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灾后科学重建。今年3月,贺旺和同事们实地调研提出有关建议,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最终出台失地农民安置方案提供了有力决策参考。贺旺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尊重,树立了挂职干部的良好形象。
姚志祥:
两次河池行终生河池情
作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推荐的“博士团”成员,姚志祥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参加第四批“博士服务团”(挂职任河池市市长助理)以及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挂职任河池市市委常委、副市长)。
挂职期间,姚志祥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虚心求教,努力掌握本领。在深入东巴凤革命老区时,他指导当地农民开展地头水柜、乡镇供水和地改田等项目建设;到东兰县武篆乡调研时,不仅指导农民种西红柿,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到南丹县调研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导该县尾矿除险开发和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工作。
“两次河池行,终生河池情”。河池各族人民勤劳敦厚、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姚志祥。任职期间,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考验,姚志祥积极主动、靠前指挥。 2008 年1 月25 日至29 日,因冰冻封路,造成国道210线交通一度中断,滞留车辆长达20多公里,滞留旅客2万多人,情况十分危急。灾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积极与贵州省方面联系沟通,同时组织交通、交警、民政、卫生等部门,开展交通秩序维护,组织食品、药品、御寒衣被供给,稳定物价,稳定旅客情绪。经过几天努力,整个滞留现场没有发生治安案件、也没有出现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等现象。
凭着扎实的作风、渊博的知识,姚志祥两次挂职,为河池的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好评。返回原岗位工作后,他所分管的地质科技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湖南桃江-宁乡优质锰矿评价报告》等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成果报告。《湖北省阳新县丰山矿田及其外围物化探测量及金、铜矿产普查》获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西桂西南优质锰矿勘查》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童章舜:
锻炼一年服务终身
童章舜参加了第七批“博士服务团”,于 2006 年10 月17日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挂职锻炼(副州长)。
挂职锻炼是一次了解国情、了解民情的好机会。一年来,童章舜经常深入山村、学校、医院、企业,有时要沿着崎岖山路走上三四个小时,有时在农家与老乡同吃同住,拉家常,真正把自己融入到百姓中。经过深入调研,亲身体验,童博士获得了大量第一手宝贵资料,经过反复思考,综合整理,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3份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恩施州属“老、少、边、山、穷、西、库”地区,一年来,童章舜尽力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和湖北省有关部门对恩施州的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局、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支持湖北省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审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最终在国家环保局组织的评审会上获得全票通过。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加大对恩施州有关县(市)城市污水处理、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以工代赈、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支持力度。三是积极争取国外政府优惠贷款(基金)支持恩施州有关医院购置医疗卫生设备、扶贫开发等。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支持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五是为江坪河水电站核准做了一定沟通协调工作。六是积极与国家发改委有关司联系,争取将恩施市龙凤镇纳入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工程2008年度计划。七是积极争取商务部支持恩施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东桑西移”工程建设等。
张凯:
为老区发展贡献光和热
张凯是第五批“博士服务团”成员,2004年10月起任江西省鹰潭市市长助理。挂职期间,他不把挂职作为一般工作任务来对待,而是作为一个崇高的事业来追求。
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历年统计数字,张凯提出鹰潭市发展总体建议,撰写出市重点项目工程实施情况报告;由他分管完成了鹰潭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梳理出一批重大发展项目。他还利用自身优势,联系国土资源部环境司、耕保司,为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作准备,争取土地复耕项目;联系建设部规划司为上清古镇成功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联系农业部种植业司争取贵溪、余江商品粮基地县项目。
作为赴江西“博士服务团”团长,张凯想方设法为“博士服务团”工作献计献策:经过共同努力,大家捐资在兴国县兴办了一所希望小学;他组织全团成员到江西铜业公司和鹰潭市进行考察座谈,对企业和地方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他为宜春市开展旅游经济讲座并提出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的新理念。
短短的服务团经历使张凯产生了“两大情结”:一是深深爱上了山川秀丽的革命老区和淳朴真诚的江西人民;二是结下了浓浓的“博士服务团情结”。为此,他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出版“博士服务团”丛书、建立“博士服务团”网站。现在,由他负责联络的“博士服务团”网站已经开通,由他负责编撰的《青春足迹――“博士服务团”调研报告系列丛书》,将遴选出挂职博士们的50篇调研成果,申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博士服务团”的锻炼,使张凯在思想和能力上都有了长足进步。挂职回来后不久,他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出版了《新型农村住宅设计与建筑材料》、《村镇规划与建设》、《北京旧城改造振兴模式与政策创新研究》等专著;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宣武区建设宜居城区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世界银行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
赴渝“博士服务团”成员深入企业调研。资料照片
宋洪伟:
终身难忘基层行
2006 年10 月至2007年10月,宋洪伟参加第七批“博士服务团”,到甘肃省白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挂任副总经理。
宋洪伟来到白银时,正值公司陷进入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攻坚阶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认识到,困扰白银公司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强烈阵痛。结合实际,他选定了三个工作切入点:“干部培训”,旨在交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新观念;“锌合金市场调研”,旨在引入“不断满足用户要求”的经营理念;“知识资产管理”,旨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宋洪伟圆满完成了以上工作。其中,经宋洪伟联系协调,上海宝钢集团在一年内分4批对白银公司108名干部进行了培训。实践证明,这一活动不仅对白银公司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公司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回到宝钢以后,宋洪伟迅速转回科技专家角色,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他原来主持的宝钢重点科研项目――“纳米及亚微米钢铁材料与纳米技术在钢铁企业应用研究”之中,积极与合作单位协调,争取国家“863计划”对宝钢表面纳米化工业应用研究的直接支持。在他的努力下,宝钢纳米技术应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12月至今,生产性工业应用实验已持续进行20多个月,表面纳米化拉矫辊的使用寿命提高了200%以上。
2008年6月,宋洪伟又接受了全新任务――着手组建宝钢研究院特钢技术中心(特钢研究所),并主持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他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践行自己的铮铮誓言:“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本职工作。终我一生,我都将永不忘记:我曾经是光荣的“博士服务团”的一员!”
冀春楼:
情怀山城服务重庆
冀春楼是第一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重庆市水利局副总工程师。
在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时,他作为副院长虽承担了相应的管理工作,但主要是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到了水利局就转为主要从事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跨度是比较大的。
推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他注意处理好了三个要点:一是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是关键抓手,努力做到按国家政策、市委市政府要求和经济社会实际需求选好项目,按各阶段要求加快完成好相应的工作。二是抓前期工作要有耐心和耐力。三是前期工作的核心是质量。前期工作质量高和技术方案合理可靠,是好项目建设好的前提,是上报国家立项的必备条件,前一个项目质量还会带动下一个项目,有个互动和关联的关系。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一座座大坝拔地而起、一条条堤防亮丽于城中、一处处水厂供甘泉于万户,看到这些,冀春楼深感身体上的艰辛化为了心底里的幸福和满足。
重庆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重庆人耿直、向上的精气神滋润着冀春楼。在这片热土上,有过喜、有过忧、有过累,他在为重庆的改变忙碌着,而重庆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他、养育着他。他这一辈子和水结下的不解之缘,漂过了黄河现在又畅游长江。冀春楼说,我36岁来到重庆,如今已46岁了,十年间缔结了深深的重庆情怀。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中组部、团中央组织了“博士服务团”,才有了我的重庆之行,感谢市委组织部的关心与爱护,使我有了家的感觉,感谢使我拥有良好工作氛围的人们,使我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李路平:
雪域情怀难以割舍
第七、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李路平,2006年10月,挂职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后延长服务一年,现已调藏工作。
服务锻炼是每一位服务团成员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的机会,是将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的过程。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危不惧,忠于职守,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崇高的职业责任感,积极实施紧急医疗救援,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李路平分管医院工作,担任卫生厅“3・14”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自始至终坚守在医院临时指挥办公室,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组织实施伤员救治工作。
几年来,李路平作为“博士服务团”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博士服务团”工作的重要意义。作为其中的成员,他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本领,在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检验所学。
2008年在即将结束“博士服务团”工作时,组织决定让他调藏工作。他说,我心潮起伏,夜不能寐,面临自己一生中的艰难抉择!此时,我想到了组织的信任和党的需要,想到了组织对我两年来工作的肯定,也想到自己毕竟是专业技术人员,且已不再年轻了,来高原这几年也得了高血压、高原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等,再加上爱人坚决不同意我调藏工作,一面是家庭、妻子和身体,一面是西藏、使命和事业!最终我选择了调藏工作,因为这片雪域高原和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西藏的卫生事业更是让我难以割舍。我决心不辜负组织的希望和重托,为建设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小康西藏、生态西藏贡献力量。
马庆云:
扎根边疆献青春
2004年10月,身为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产业总公司副经理的马庆云博士,作为赴疆“博士服务团”的一员,第一次踏上了新疆这片神秘的土地,挂职任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期原为一年,但他却三次留任,最终放弃了风光旖旎、生活优裕的海滨城市青岛,选择留在了新疆。
乌鲁木齐市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连接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桥头堡”。为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马庆云大胆提出了一个战略性构想:成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亚市场战略联盟”,集合全国50多家国家级高新区的优势联合“走西口”,拓展中亚市场。2005年8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亚市场战略联盟”正式成立。
在四年挂职时间里,马庆云以满腔热情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同事的信赖和赞誉,同时也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新疆情结,爱上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2006年,马庆云听说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青格达湖中心学校贫困生生活困难,他就以新疆博士服务团老大哥的身份号召8名博士捐款1万元,作为贫困生的助学金。每年春节慰问困难群众后,他的心情都久久地难以平静。尤其是当他到基层调研时,贫困农牧民的生活窘境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一种责任、一份使命在他的心里升起。
在服务四年后,马庆云向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递交了要求留在新疆长期工作的申请。他写道:“我没有太多的钱,援助不了几个困难群众,但我的智慧和体能却可以让我奉献很久,我希望能留下来,为新疆人民能够过上同发达地区一样的生活做点工作。”
2008年4月,马庆云愿望实现了。鉴于他的出色表现,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任命他为科技厅党组成员、知识产权局局长。更大的责任、更多的付出在等着他。
王宗起:
处理难题中提升能力
作为第四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王宗起于2003年9月―2005年11月从国土资源部选派到内蒙古国土资源厅挂职工作,先后挂任厅长助理和副厅长,主管全区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的行政管理工作。
内蒙古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走过一条引人注目的曲折道路。开始的改革方案没有把握好地勘单位的特色和困难,使改革陷入僵局。如何在内蒙古这一经济不发达地区把地勘单位改革搞好,为全国地质队伍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是王宗起在挂职期间探索的一大问题。
为此,他研究了国家有关地勘队伍改革的政策和相关省份的经验、做法,走访地勘单位,就如何创造条件和制定优惠政策,使地质队伍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出作用,用改革的办法把地勘单位做强等向有关领导提出了书面意见,建议在新的改革方案中采用。
王宗起担任地勘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期间,在领导支持下,注重分解和培育地矿市场,照顾和支持企业化改革的地质队伍。一是在地勘市场上,做大了总量,使队伍能多干多赚。二是在矿业权市场上,优惠倾斜,便于其融资、开发,拉长产业链。三是在融资市场上,给予出路,允许用政府出资的项目和矿权进行合作。四是在地质人才市场上,给予照顾。通过上述的综合支持,使三大地勘局的经济总量从2005年起翻番增长,地质队伍的实力和内部活力不断增强。现被誉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中的“内蒙古模式”,在全国得到宣传和推崇。
内蒙古挂职两年间,恰遇矿业市场复苏活跃,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矿业开发秩序整顿规范等以及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处理许多以前从未碰到的难题和情况,王宗起强化了自己把握全局、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自己综合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
张伯旭:
最生动的人生实践
作为第四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张伯旭2003年10月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挂职,任副市长,2004年10月延期一年,任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
一提到博士,人们的总体印象还是偏重书卷气,理论逻辑性强,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庆幸的是中组部、团中央为博士们搭建了服务团这样一个好平台,让大家经受一次实战的洗礼。
张伯旭是2003 年10 月14 日到内蒙古自治区报到,15日到呼和浩特市上任。从上班第一天开始,张伯旭就深入基层走访呼市的大型企业。连续用了七天时间,走访了全市16家产值在一亿元以上的企业,初步掌握了全市工业的基本情况。
张伯旭认真分析了西部招商难的原因,特别是招高新技术企业难的原因,也研究了内蒙古的客观条件。靠拼政策拼不起,靠一股热情也管不了多久。他认为只有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和不断改善软硬件环境,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可信度,把影响企业发展的各项要素分析清楚,综合整治,才能把西部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在他的提议下,成立了招商小组,他亲自任组长,边培训边工作。他们把招商对象逐一进行分析研究,选准目标,重点攻关。在谈判过程中,对方出了165个有关投资、运营、土地、税收、出口、运输等问题考我们。他们用一周时间调研,用3天时间解答疑问,让投资者心服口服。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在他们的真诚、执著和国际化谈判、专业化服务的感动下,终于引进了一家跨国公司,实现了第一步发展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张伯旭把长期积累的招商工作经验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而且把过去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办成了。其中的体会是从书本上得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