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蚕丛”,是在多年前读李白长诗《蜀道难》时――“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太白的感慨中,有一种地老天荒般的意味。即便早在唐代,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君王连同其开国的史实,也已是无迹可寻,恍兮惚兮。自那时起,对斯人斯地斯事,脑海里便弥漫起一团混茫神秘的感觉。
没有想到,有一
这是成都近郊双流县黄水镇桃荚渡,一条不宽的河流在我们站立的地方流过,划出一个不明显的弧形。雨后水气氤氲,空气清新。约一千米外,牧马山静静地躺卧着,迤逦连绵,树木葱茏茂盛,绿意浓郁。古蜀国的最早遗址“瞿上城”,便位于牧马山上,它是史载的“授农初地”,即蚕丛教民农桑耕种的地方,可谓是古蜀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遗憾的是,因为雨后山路湿滑,我们无缘进到山里,去当年先民们栖居的洞穴中实地感受,只能遥望牧马山,在脑海中勾勒一幅蜀国先辈们生活和劳作的画面。约在5000年前,和中原一带商周王朝大致相同的时期,古蜀国第一代国王蚕丛带领原始部落民,从岷江上游一路跋山涉水来到此地,停下脚步。当年,牧马山一带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田野中稻菽黍稷等百谷茂盛,山上植物茂密,河流里水量丰沛,盛产鱼虾。蚕丛部落在此定居下来,除了承继过去的蚕桑生活,又学会了耕种,完成了文明史上一个意义极其深远的转折:从狩猎转为农耕。古代巴蜀的农业文明,正是从这里迈开了第一步。
双流远自秦汉时就已置县,古称广都,与古蜀国的成都、新都并称“三都”。古蜀文明正是以此处为圆心,向方圆50公里的范围推进,先后有了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等,并进一步产生出了巴蜀文明。不断发掘出土的文物,在一点点地复活和拼接着这片土地上被岁月烟云遮掩了的历史真相,让古文明的面孔逐渐变得清晰。我们参观了位于成都近郊的金沙遗址博物馆,那动感现代的“太阳神鸟”金箔,瑰丽华美的十节玉琮,细腻传神的小铜人,造型生动的石人石虎等,都让人深刻领略了古蜀文明的灿烂和厚重。
星转斗移,这个古蜀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在数千载后的今天,正在展现和播散着现代农业文明的动人魅力。
我们来到该县彭镇羊坪村参观,这里的5000亩生态葡萄园,是目前四川乃至西南片区最大规模的集生产、观光为一体的连片葡萄生产基地,总投资约1.5亿元。走在西域玛瑙风情葡萄园的温室大棚中,仿佛置身一道绿色长廊,恍惚中有置身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感觉。头上就是藤蔓交织、绿叶婆娑的葡萄架,果实累累垂垂,颗粒晶莹饱满。阳光透过棚顶的透明薄膜照射下来,光影斑驳。我们围坐在葡萄架下,啜饮着芳香的花茶,品尝着主人现场采摘的无核葡萄,感受着一份丰盈的惬意。这里的葡萄以“四川红”富硒品种而著称,因其营养高、味道好、无污染,售价高达每公斤几十元,仍然供不应求。在通过政府组织的上岗就业培训后,村子里的富余劳动力被输送到葡萄园区,成为园区的农业产业工人。这个镇子,去年人均葡萄生产的收入一项,就达到七千多元。这些数字,以及洋溢在村民们脸上的笑容,都在生动地印证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2007年,该村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示范村”。
实际上,在今天的双流县的经济格局中,现代农业只是一部分。当地政府提出了打造文化、运动、休闲、怡居和西部航都为特征的城市品牌,依托国内第五大航空港双流机场,更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书写着今天的辉煌。除了上述的地方,我们还参观了树木茂盛、环境清幽的高级住宅区,以及充满了欧陆风情的游览区,到处都给人以生机勃勃、富足安宁的印象。连续多少年,双流都是中西部第一强县,财政收入超过一百个亿。这些古蜀国最初子民的后代们,正在延续和光大祖先们曾经的光荣。
短短两日的采风活动,实在是过于匆忙了,对悠久深厚的古代文明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都难以有深入详尽的了解。但即便这样的走马观花,也足以让人感到振奋了。如果要从纷纭丰富的印象中拈出一个具有概括力的关键词的话,我想应该是:劳动。那些因年代久远、史料阙如而模糊不清的地方,也因为有了这个词的映照,而不再成为解读历史的致命障碍。劳动,创造,才产生了文明的最初形态,也使得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岁月的长河中,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辉煌。尽管许多细节我们尚不能得知,而且极有可能永远无从得知,但倘若意识到它们都是创造这个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一个个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便会感到释然了。
经由劳动或者创造,遥远模糊的历史与生动清晰的今天对接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美和幸福的源泉。在双流,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