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徐虎

2009-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战嘉琦 我有话说

新华社上海11月21日电(战嘉琦)19点,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全家团聚、共享晚餐的温馨时刻。然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西北面一片陈旧的居民区里,却总能见到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男子,背着工具

包,骑着一辆被上海人称之为“老坦克”的破自行车,穿梭在那窄窄的街巷深处。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华灯初上之际,这个骑着自行车的背影,温暖了无数上海人的心灵。他名叫徐虎,被人亲切地称作“19点钟的太阳”。

1975年,徐虎从郊区农村来到上海城区,成为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一名普通水电修理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工作就是通马桶、修电灯、换电线,每天重复。”但正是这份重复单一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一辈子。

1985年6月23日,为解决高峰时段水电故障,方便居民水电通畅,三只有醒目标示的“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出现在了徐虎所管辖的地区居委会、电话间、弄堂口。上面写着“凡附近公房居民遇到夜间水电急修,请写清地址,将纸条投入箱内,本人将热忱为您义务服务,开箱时间19点”,落款:中山房管所徐虎。

19点,从此成为徐虎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时间。每晚的这个时刻,当千家万户围拢在一起吃晚饭、看电视的时候,徐虎总会奔波于去居民家中修理的路上,一诺千金,风雨无阻。从1985 年到1996 年的11 年间,他除了外出开会、住院开刀,从没有失信过。徐虎总说:“如果我不去准点开箱,就意味着将有家庭在断水、断电中度过,我自己订的规矩得自己遵守啊。”

有一回,家住管弄新村的居民夏成民的舅舅从台湾回上海探亲。由于房子老旧,家里的抽水马桶堵住了,一家人折腾了半天也没解决。这时,他想起了徐虎信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给“夜间服务箱”投了张纸条。没想到,徐虎果然带着工具袋上门了。

当时,在这片陈旧的居民区的六千多户居民看来,虽然住的是陈旧、落后的简易公房,但只要有徐虎在,他们就不会陷入缺水断电的困境,不会做不成饭看不成电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这是徐虎给那个年代的自己所定下的人生信条。

方便了“大家”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小家”。

11年间的8个除夕夜,徐虎都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因为他深知,越是节假日,用水用电量就越大,水电的故障就越多。1988年除夕,徐虎19时去开箱,发现三只箱子里没有一张报修单,于是便安安稳稳回家吃年夜饭,女儿徐洋看到这么“早”回来的父亲,高兴得不得了,还和父亲约定半夜12点一起放鞭炮。想不到夜里10点,还是有人来敲门,徐虎二话没说,立刻拿上工具袋匆匆出门了……

1989 年、1995 年和2000 年,徐虎先后3次被评为全国劳模。在徐虎事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水电工开始挂出了夜间特约小木箱。上海普陀区房管系统的便民夜间报修箱一度从当初的3只增至116只,“当徐虎,学劳模”在上海普陀区房管系统已蔚然成风。劳模的精神,不单是传颂,而是确确实实得到了传递和发扬。

此时的徐虎突然意识到,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每天19点的开箱路上,会有很多人骑着“老坦克”陪伴他一起。徐虎手把手地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传授给徒弟,在徐虎精神感召下,形成了广泛的“徐虎效应”。

1997年前后,由于通讯条件的改善,电话逐渐代替了纸条。一条24小时的“徐虎热线”开通了。徐虎办公室的电话乃至家中的电话,都成为“徐虎热线”的延伸。热线开通的十余年来,每年都要接到各类报修、咨询电话3万个左右。

“徐虎热线”逐渐取代了斑驳开裂的“夜间服务箱”,但留给居民业主心中的依靠和希望依旧明亮。

徐虎曾说:“如果我的名声能为居民群众解决后顾之忧提供方便,那将是我成为劳模后更高兴的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