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海淀园,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在133.06平方公里的园区内,聚集了一大批规模各异、独具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素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历来为众多科技企业所向往。随着2009年“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战略的制定,一系列
一条热线和一栋大楼
9月10日一早,海淀科技大厦6层“96181”呼叫中心大厅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请问申报创新企业的手续如何办理?”“外籍人员补贴何时取消免税审批?”……来自园区内大小企业的各类咨询,很快得到了细致的解答。
“96181”是海淀区专门开通的企业事务服务呼叫中心热线。自2009年5月18日正式运行后,第一个月就接到来电5579个,为企业提供了政策解答、沟通协理等实际帮助。几个月运行下来,“96181”已经成了企业离不开的“帮手”,大到资金申请,小到电话查询,只要企业遇到疑难,就会拨打贴心电话。“96181”用以回复企业提出问题的依据是一份名为《企业常见问题》的文档,汇集了海淀区42家委办局的1100余项与企业有关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政策,以及1000余条企业关心的常见问题和热点问题。高效而热诚的坐席人员会在3分钟内对企业的问题予以答复,对于没能在线解决的问题,也会通过分拣转办,在规定时间内由呼叫中心主动回复。
同一时间,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服务中心”办公大厅里,上下三层设置的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的100多个窗口,为企业提供着登记、审批、咨询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随着核心区建设的提速,不久之后,园区内企业将享受到更为便捷的服务――海淀区正着手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梳理,提出了辖区内市行政审批权下放的构想,计划建设首都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扩大审批范围,建立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为“一站式”办公赋予更多服务内容。
一条热线、一栋大楼,折射出海淀区委区政府转变职能、服务企业的决心和力度。
一个决定和20条政策
使企业享受到越来越多便利服务的,是一个精心打造的政策体系。据海淀区区长林抚生介绍,2009年4月,海淀区委区政府出台了“1+20”政策体系。“中关村20年来产生了很多有活力的小企业,我们通过‘1+20’进一步明细了产业的支持形态,主要发展智力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技术服务型高端制造业和以经营、决策、研发为特征的高新技术总部经济,让小企业成长为巨人。”相关负责人说。
何为“1+20”?这是一个旨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由一个决定和20条配套政策组成。一个决定,即海淀区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共有18条内容,要求自2009年起,海淀区每年安排总规模不少于8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融资环境改善、产学研平台搭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系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项配套措施,主要包括海淀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办法、海淀区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等,详细界定了专项资金的申请范围、资格和条件等情况。
专项资金的设立,给众多企业带来了福祉,在海淀区16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激起热烈反响。各企业纷纷对照要求提出资金申请。截至目前,已有55家企业申报国际化项目专项资金;66家单位申请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数千家企业申请海淀区创新企业资格。
据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介绍,8月上旬,经对所有区域内申请的孵化企业的绩效评价、增值服务、股权投资等方面评审后,最终确定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北京理工创新高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等18家孵化器享受477.5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还有一批企业获得了政府补贴、贴息和奖励等资金支持。
一片辉煌和一个愿景
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今年上半年,海淀园经济呈现明显回暖态势,企业经营明显好转,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3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优于中关村其他9园。
纵使放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来看,今天的中关村也堪称辉煌――年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逾800家,园区企业在德勤发布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中占据四成席位;每年取得的技术成果大半辐射全国、落地开花;园区上市公司达106家,居全国高新区之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构建优化发展环境,这样的发展思路,已经在实践中经受住种种检验,日益发挥出巨大优势。
立足潮头,自当超然远览。中关村海淀园今后的规划,指向明确――进一步整合市场与政府资源,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突出重点企业群体,支持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力争使海淀园成为全球创新经济中心。
向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迈进,向着辉煌灿烂的明天迈进。海淀园,这个自主创新路上的领跑者,正以勇往直前的姿态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