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创新打造特色文化

2009-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通讯员 张新建 李生涛 我有话说

昌邑,山东半岛渤海莱州湾畔的一个县级市。虽然历史文化底蕴贫瘠,但是勇于创新进取的昌邑人硬是闯出了一条文化建设的新路子,使“文化昌邑”这颗明星正在冉冉升起。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昌邑市委书记马跃启。

马跃启说,昌邑临海而居,远古时代曾是“古鲸翻腾的海洋”,秦朝设县至今亦经常遭受海潮的侵袭,仅上世

纪以来,就发生了6次大海潮,其中最厉害的一次海水浸入内地达35公里之深。一次次的海水冲击拍打,带走了这块平原和泥质海滩上本不丰厚的文化沉淀,与全国2000多个县市相比,留下的文化基础几乎可以用“贫瘠”来形容。但是,“先天性”的不足决不是阻碍发展的理由,重要的是要树立“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发展信念。

他介绍,发展文化产业,昌邑首先抓住地势平坦、气候湿润的自然优势,短短几年时间便发展优质苗木面积10万亩,品种达400多个,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并依托绿色资源,把发展经济与发展绿色文化融为一体:每年一届的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突出“传播绿色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在做大做强会展经济的同时,也把绿色文化气息浸入群众的心田。占地2000亩的会议举办地绿博园内,镶嵌着民俗馆、状元楼、名人雕塑等文化设施,绿博会召开也伴随着生态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绿博园及周边现已形成融吃、住、游、乐,集苗木展示交易、度假休闲、文化展览、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绿色乡村文化中心。同时,昌邑还充分利用潍河自然资源和国家级万亩柽柳林保护区,对潍河沿岸、北部沿海等地进行开发,规划建设潍河商业文化区、流青园森林公园、北部“盐林海”文化旅游项目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逐步形成了以绿色文化为主题的“一轴三圈多点”的旅游发展框架,平均每年吸引游客都超过50万人次。

据记者了解,丝绸文化、华侨文化、武状元文化都是昌邑独有或其他地方少有的文化资源。马跃启介绍说,他们正以此为重点,与其他地方错位发展,积极打造独具昌邑特色的文化项目。

昌邑是山东省县级市里面唯一的“中国华侨之乡”,以丝绸为生的先辈有着“背着丝绸下南洋”的经历。于是,昌邑市充分挖掘这一历史文化底蕴,投巨资组织创作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下南洋》,目前已基本完成剧本创作。被国内民俗研究专家誉为“村落家族式竹马艺术的活化石”的小章竹马项目,大胆探索艺术表演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已开发包装成旅游表演项目和节庆展演项目。以“丝绸之乡”为依托的丝绸文化产品深度开发项目,大胆进行丝绸产品文化创意,创造性地把传统丝绸生产与现代高科技织造工艺有机结合起来,研制开发出高档织锦画艺术像景,填补了国内空白。像这样独具特色的文化项目,昌邑今年市镇两级共确定了55个,总投资13.53亿元,其中12个市级重点项目投资10.12亿元。

据他介绍,为切实把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项目落到实处,昌邑以创新性思维谋划项目建设,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设立了文化事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增长幅度达430%。另一方面创新项目融资方式,引导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投资机制,推进文化的发展繁荣。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昌邑已有多家工业企业直接参与到文化项目建设当中,成为社会资本注入文化的“排头兵”。

“建设文化强市,不仅需要创新性地开发新的文化项目,更主要的是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推动常规性、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建设和发展,既要形成顶天立地之高,又要有铺天盖地之势。”马跃启深有体会地说。

昌邑近年在以“文化大篷车”等形式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的同时,也积极搭建乡土文化活动载体,让群众从文化活动的观众真正成为文艺活动的“主角”。全市不断完善市、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8处镇街全部建起文化站,八成以上村居建成文化大院,有线电视“村村通”入村率已达到9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达标覆盖率100%。现在的昌邑,群众文化可谓遍地开花,仅活跃在当地民间的庄户剧团、秧歌队、合唱团等群众性文艺团体就达400多支,这一数字占全市村庄总数的近六成,会员遍布城乡达数万人。今年1月份,卜庄镇大陆村用“威风锣鼓”敲出了独特的“梨枣文化”和“全国文明村”。

据他介绍,为打造文化品牌,让群众文化真正“活”起来,昌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设立丝绸之乡文化奖、评选十大文化名人、扶持壮大百支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育千名文化带头人等举措,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奎聚街道辛一社区的星光剧团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假面艺术节,叫响了群众文艺社团品牌。昌邑市荣获江北第一个“中国诗词之乡”荣誉称号,在全国诗词之乡诗书画作品联展暨新农村新文化研讨会上,被授予最高奖“优秀组织奖”,叫响了诗词文化品牌。涌现出许多根雕类、集邮类、书画类的文化家庭,叫响了家庭文化品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