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奔波在帕米尔高原上的“长征书记”

2009-1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能操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面庞黑红,身上散发着毡房里的气味。特别是他还能用柯尔克孜语演唱优美的柯尔克孜语歌曲,跳柯尔克孜舞蹈。不认识他的人认为他是个柯尔克孜族中年汉子,但他是个真正的汉族干部。他叫师延林,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政协副主席、库斯拉甫乡党委书记。

20年来,

他一直在阿克陶县三个最偏远的乡里工作。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长征书记”,因为他总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来到乡亲们的身边,是乡亲们的主心骨。

他把青春交给了恰尔隆乡

恰尔隆乡是阿克陶县最偏远的一个乡。它地处帕米尔高原犬牙交错的大山深处。师延林刚到恰尔隆乡担任乡长助理时,只会简单的维吾尔语,但这里许多牧民都是柯尔克孜族,听不懂他的话语,他就给自己定了任务:先过语言关。

他一头扎进牧民家的毡房,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吃粗面馕,喝酥油茶,骑马,骑牦牛,在走遍了恰尔隆乡山山水水的同时,他也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柯尔克孜语。

1999年8月,恰尔隆乡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300多户牧民的房屋被冲垮,数以千计的牲畜被淹死,道路被毁,通讯中断。师延林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开始抢险自救,重建家园。他与牧民们一起昼夜奋战,从倒塌的房屋中挖出家具以及粮食,走家入户,安抚受灾的牧民,鼓励大家重振生活信心。20天后,当公路打通时,人们发现眼前已是重新恢复的生活景象。

一心为了群众

克孜勒陶乡是帕米尔高原深处一个照明靠点油灯、吃水靠人挑的贫困乡。2003年师延林来这里担任乡党委书记。

一次下乡村调研时,师延林发现离乡政府100多公里处有一个叫塔木柏孜的地方,470多名柯尔克孜族牧民世代在这里居住,却不知道自己的脚下土层厚达三米,且土质很好,有水源保证,是理想的可开垦荒地。师延林组织干部认真讨论,多方考证,一幅未来新农村的蓝图渐渐形成。

经过县委批准,2005年初,师延林带领全乡80多名干部,携被褥、带锅灶、宿荒野,拉开了开发塔木柏孜的序幕。他与乡党委一班人反复研究,决定把抗震安居建设、村舍规划、水土开发、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与牧民搬迁结合起来,在塔木柏孜建设抗震安居集中连片点。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创业,整个开发区已初具规模。

2006年初,塔木柏孜开发被列为阿克陶县“江西对口援疆十大项目”之一。2007年6月,总投资370万元的塔木柏孜抗震安居集中连片点建设项目建成并通过验收。生活在这里的年逾古稀的托乎提・沙依托老人说:感谢“师书记”,感谢党的政策好。

他再次来到偏远的库斯拉甫乡

库斯拉甫乡地处帕米尔高原深山处,距离县城300多公里。这里山峦连着沟壑,地形极其复杂,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此时的师延林已在深山里工作了17年,可2006年底组织上准备调他来担任乡党委书记时,他痛快地答应了。

上任伊始,他重点抓好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改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稳定工作结合起来。他发挥懂语言、熟悉当地民族习俗的优势,带领乡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加强村一级组织建设。

库斯拉甫乡是阿克陶县最贫穷的乡镇之一,年人均收入仅有900多元。师延林就把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积极推广小麦、玉米良种,增加种植业收入;四处奔走联系,每年都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不到三年时间,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曾任阿克陶县委书记的胡奉德评价师延林说:“一个人20年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无怨无悔地为党工作,如果不具备坚定的党性和高尚的品质,是很难胜任的。”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党员风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