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起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时,我们或许可以说出若干有关文学批评的存在理由及其功能,而且据此还能够显而易见地甄别出好的批评和差的批评的区别,并由此引发诸如文学批评的责任和使命,文学批评的判断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文学批评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困惑、文学批评的出路等等相关的问题。我注意到
无疑,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对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还是对文学自身的审视和监督,它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作和存在。批评家也确实应该将其当作一种超越个人性的事业来看待。这既是对文学的态度问题,也是对文学批评的认识问题。因此,批评的重要性、价值和精神取向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面对我们时代的文学创作,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有序的文学批评,我们的批评有无自己独立的位置和理论品格?我们时代的文学批评最需要坚守的品性和底线是什么?或者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文学批评之为文学批评,其最重要、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我们的文学批评究竟应该张扬和维护什么样的文学?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似乎更偏重对文学批评的宏观意义考虑,强调文学批评的外部环境,批评的立场和文化生态,甚至不断地纠缠诸如文学批评的话语权、领导权这样宏大的话题。但我认为,文学批评的本质特征终究是属于一种艺术批评,所以,许多批评家多年以来没有追逐时尚,始终没有丢弃“美学的”“历史的”的方法,没有忘记文学批评的文化、美学目标,这在我们当下的文学、文化语境中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这一点,也恰恰是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文学多元发展中,日益膨胀的、粗糙低俗的写作和欣赏趣味的有力反拨。所以,在今天,在倡导真正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文学批评格局的前提下,我们最不应忽视的就是对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的重视和强调。
一般地讲,我们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是,文学创作需要独特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特别是写作的个性化特点和原创性品格。实际上,文学批评何尝不是如此。当代的批评家,同样需要以自己真诚而出色的批评文本显示自己的深刻性和原创力。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批评最羸弱的地方就是美学风范的缺失,思想激情的萎靡,远离美学经验的判断与分析。许多批评,甚至至今还跟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念的策略之后,对文本进行着布满玄机的远离文学本性的解构、解读,抑或充斥像哲学、历史学论文一样艰深晦涩的大量社会文化分析表述,这也是导致批评失效、批评家角色不断贬值、批评缺乏深厚文化自由品格、批评合法性遭到质疑的重要原因。因此,真正的文学批评,同样是需要具有充分想象力、原创性的个性化表达,是有自己独立审美判断的美学表达,是批评主体的人格、精神、情感渗入批评对象的真知灼见。
所以,批评要从真实的生活面貌出发,凭借敏感的艺术判断力,去发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在奥秘,写作出有力量、给人以愉悦、以美感的批评文字。而且,批评的文本必然是与作品相呼应的美学的文本,对文本的批评和阐释也一定是美学的阐释,它应该是审美感悟力和美学思辨的奇妙契合。批评家既要发现、发掘作品的美学形态,又要面对读者去阐释文本的价值和潜在意义,对作家和文学史负责。既要深入浅出,不做掉书袋式的理论图解和生硬绑定,更不要大而无当地旁征博引、闪烁其辞。也就是说,应该摈弃极端“学院化”的之乎者也式的所谓纯粹的学术论证;又要建立自己的批评话语风格,透过文学的、美学的修辞,显现个人的性情看法。这时,也许会出现一些与以往的批评惯性不和谐的声音,乃至审美的偏见和歧义,但只要是以现实的、历史的、美学原则为文学批评的伦理底线,充满文学批评写作的热情和激情,就无疑是以作品为载体的对世道人心进行的道德和心灵的复活。这样的批评,不仅要“回到问题、回到学理”,而且是对不断变幻的生活与存在的多元理解,正是在这种对文学世界的多元阐释的基础上,通过文学批评对我们时代丰富的文学现场进行直观的、感性的、美学的把握,才会使我们真的走进文学。说到底,文学批评不仅要有开阔的学理背景,深邃的思想厚度和学术水准,还要有纯粹个人的审美趣味,进一步说,在很大程度上文学批评更是一种心性的浸透。
当然,文学批评也要为文学史的书写做好基础的准备和扎实的积淀,来加速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但批评本身的现实活力,对优秀作家的发现和对作品的洞烛幽微,解读作家作品同时也自觉地解读自己心灵内部的细节,用心灵拥抱心灵,让精神敬畏精神,这同样是一个严谨而生动的寻美、审美的过程。我们渴望有理想、有才情、有情感体验和深厚艺术感觉的批评,在充满精神、思想力量的同时,文学批评首先应该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样,是一篇动人心魄、引人入胜的美文。它既是与作家沟通、与文本沟通,也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也是与个人的生命体验沟通的精神“在场者”,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重申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实质上就是要回到文学本身,回到批评的本真状态。从审美的视角更加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走近作家及其精神世界,在发掘作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的同时,去发现文体、语言、艺术情境和氛围等艺术含量,特别是两者的奇妙结合。批评家在此要通过作品与作家、与读者构成共同的精神、艺术体验和对话。生命经验和艺术感觉,化解或融入进审美经验,也就是,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阅读生活、阅读人性、阅读整个存在世界,考量作家所呈现的人的生活、行为、情感和命运,即世界与人类的处境,并倡扬一种生命的态度。我想,这一定是对作品的一种“心灵化”触摸,将心灵参与到批评的对象之中去,既感性、生动,又厚重、准确。这一点也是检验一个批评家能力和才华高下的关键。我们期待的文学批评,一定是那种张扬着舒展自如的美学气息的文字,其间,不仅有批评家自己独到的话语方式,与作品内在质地相契合的文采意蕴,深入作品艺术的深邃微妙,美的发现、美的语言、美的叙述和美的神韵,而且,有勇气、有灵性、有智慧,既有敏感度、深度、力度,也有尺度、厚度、气度。让批评的文字真正给出令人信服、令人激动的理由。
我们还应该从对当代文学整体判断的基础上,来考虑文学批评的美学意义和价值。我认为,这才是一种更富有远见的批评,只有从美学意义上进入文学写作,才能够体现文学批评真正的自觉。这也是批评的起点和核心。正如福柯所言:“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
可见,批评的生命力在于批评家善于发现美的力量,与此同时显现出批评家的灵感、灵魂和智慧,以及他积极地参与美的创造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地远离甚嚣尘上的商业、消费主义侵袭,不为市场经济规律所收编和腐蚀,在一个社会价值体系普遍混杂的时期,保持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性,倡导一个属于文学的审美标准,重建我们今天文学批评的秩序、理想机制和良好的生态和形态,让我们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一道,凭借美的力量一同到达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