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过史籍读沈阳

2009-1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向峰 我有话说

不论哪个人、哪个村庄还是哪个城市,都是历史中的一种存在。但历史会成为过去,而史籍却可以保有它们的存在。为此,特别重视地区历史存在的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不仅注重对城市现时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也特别注意挖掘

城市的历史文化典籍,新近编成且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第一辑之《陪都纪略》、《沈阳百咏》和《陪京杂述》三种著作,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沈阳,曾名盛京,是清王朝入关之前的建都之所,定都北京之后,盛京仍为陪都,成为清王室祖籍所在的大后方,历史地位重要,文化景况繁盛。当时有不少反映这种盛况的著作,但由于日久年深,许多著作已湮没于历史深处。今天将这些史料加以发掘并整理出版,对于提高城市的历史地位,开拓城市的建设思路,都有不可代替的意义。上述三种著述的重新出版就是这种意义的具体体现。

在清代中晚期,作为陪都的沈阳,是中国北方杂糅了鲁、冀与东北满族风俗文化的大都市。它的山川风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市廛交易、衣食服饰、诸般技艺等等,在刘世英的《陪都纪略》中都有记述。可以说这是一本地域的风俗文化史纪。丛书中的《沈阳百咏》是清末沈阳文化名人缪润绂描绘沈阳风俗、起居、衣食、婚丧、信仰等内容的七言绝句诗,读诗如同置身于市井民家,其中形形色色的记录,令人叹为观止,可读性非常强,可谓是民众生活的诗体纪述。丛书中的《陪京杂述》也是缪润绂所著,内分古迹、盛典、官治、名翰、胜境、旧闻等十类内容,各条皆以简要文字叙述,许多条目与《沈阳百咏》相互印证。

“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第一辑之三种著作,都属于地方文化史志书籍。其作者当时都是非常关注现实生活和民众生存境况的,并以文字将这些记述下来,使之成为时过境迁之后仍有历史与现实价值的典籍。这足以启示人们,诗文作品历史价值的取得,长远意义的实现,起点在于创造伊始的现实关注性,任何时代的现实,都是历史一个阶段的存在,离开这个现实载体就没有历史存在可言。

地方的历史文化典籍,基本上属于方志学的范围,如本丛书中的《陪都纪略》和《陪京杂述》,在体类上与康熙年间成书的《盛京通志》相近,并在“补其细微,收其卑近”方面又有扩充,同为沈阳地区的方志学著作。对于地方志与历史、文学和人的密切关系,高尔基在1930年的一次以《谈手艺》为题的讲演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方志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种文学是民学,即人学的最好的源泉。”这是对方志学中所包含的地域民众生活、世态人情的深入透视。从地域风俗基础上塑造人物,也最能写出人物的历史文化存在根基。由此可以预期,“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的不断整理重印出版,对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沈阳以至全东北,推动辽沈地区的文艺创作,都会有深远的意义。

整理和出版历史文化典籍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这是建设和谐文化以至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在传统文化中,地方的历史文化典籍是一个隐视领域,长期不被特别关注,而它对于各地方却又是最有直接意义的传统文化存在。为此,要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不能不对地方的历史文化典籍多有一番关爱之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