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山西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落后、粗放,付出了较大资源和环境代价,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十年实践经验证明,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是完全正确的。
“九五”、“十五”期间,山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实现山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山西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各市区域内都有1―2个景区可以打造成国内或国际级产品,各县基本上都有旅游资源配置,且有差异性。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一些行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萎缩,中小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所涉行业将产生大量的转岗职工,如不妥善安置,必将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而旅游开发建设及产品走上市场,能在短时间、大容量地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的最佳切入点。山西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时期,一些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等原因,出现了破产、倒闭,产生了大量失业待岗人员。而旅游业的初始成本和产业门槛相对较低,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只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并经过适当的培训,多数人员都可成为旅游业的从业者。从旅游业的收入分配顺序看,是先富民、再富企,财富向民间百姓更多地倾斜,有助于实现兴晋富民、关注民生的目标。
近年来,山西旅游总收入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全省旅游就业人数1999 年为9.8 万人,2008 年已达100多万人。旅游业的发展使一些贫困、山老区人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使众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下一步,山西将引导多种经济成份转产旅游业,为经济结构调整作贡献。近几年来,山西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吸引各种经济成份投资旅游业,一部分以煤焦等传统产业为主的企业纷纷向旅游业转产。山西五大煤炭集团之一的兰花集团投资5亿元开发王莽岭景区;民营企业三佳科技集团投资6亿多元开发绵山景区;山西地方电力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开发常家庄家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