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桥空,音容宛在;金丝巷冷,著译长存。几天前,95岁的杨老因淋巴癌晚期作别了曾经久居的小金丝巷,作别了他在翻译史上铸就的高度,去了另一个世界……
杨宪益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王刚、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朱?基、李岚清、周铁农、戴秉国、厉无
11月29日上午9时30分,记者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一个小时后,这里将为我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家、诗人杨宪益先生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虽然距离仪式开始还有一段时间,但已有数百人早早赶来,面色凝重地在礼堂外翘首等待着为这位老人送行,表达无尽哀思。空气中弥漫着悲恸的气氛,阴冷的天气为无数怀念先生的人们平添了一份沉重。
步入礼堂,黑帐低垂,氛围肃穆,厅内播放着爱尔兰民谣Dannyboy、苏格兰歌曲Loch Lomond 以及童声合唱《送别》等一首首舒缓的乐曲,杨老的家人告诉记者这些是先生生前最为喜欢的音乐。礼堂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宪益先生”,横幅下方是杨老的遗像――身穿白衬衫,右手持烟,身体微倾,面露笑容。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神态安详,仿佛只是熟睡而已。前方摆放着女儿女婿等人敬献的两个花篮,上书“沉痛悼念我们的亲人”。
告别室内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挽联:“学贯中西,环球几人不知;真爱无界,瑶池再会娇妻”――这是著名作家杨绛、甄城的心声;“大义凛然学界树典范,丰功伟绩译坛流芳名”――这是著名学者叶廷芳、冯其庸的感喟;“您的气节和学识是我们的楷模”――这是未留名姓的年轻人的肺腑之言……
“再过些天就是舅舅95岁生日了,他一直很盼望这个生日。没想到就这么走了,只言片语都未留下。”先生的外甥女、画家赵蘅难掩悲痛哽咽着说。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与杨宪益私交甚笃,在他看来,杨老的去世是中国翻译界的巨大损失,“杨先生不但中文功底扎实,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而且英文水平也很高,他和英籍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的《红楼梦》至今尚无人可以超越。”
杨宪益自嘲是“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但在著名学者叶匡政眼里,杨老是“一个满腹诗书、性情奇崛的汉子。他有名士的风流与淡然,更有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清醒”。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说,杨宪益对中国文化的挚爱,使他将翻译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前不久,先生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是给予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
杨宪益先生治丧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杨宪益先生的文采和聪慧在牛津时就有口皆碑,24岁就把《离骚》翻译了出来。他曾将《奥德修记》、《卖花女》等优秀西方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宋明平话小说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等经典作品。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先生与戴乃迭相濡以沫、珠联璧合,联袂翻译了上百种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他们的译作,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在中外翻译界创造了一个奇迹,更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亲人来了,同事来了,学生来了,老朋友来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来了……10时20分许,有人手捧白菊,有人手捧先生照片,一千多民众佩戴小白花,开始排队静待送别时刻。放眼望去,年轻晚辈静默凝思,耄耋老人拄杖而立,长队曲折蜿蜒,一眼望不到头……
记者走近一位神情悲伤的老人,一打听是杨老生前几十年的老同事胡志挥。他告诉记者,杨先生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1940年时促使他回国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想为抗日战争做点事,另一个是想把中国更好地介绍出去。先生去世前几天他曾带着自己的一篇文章《汉译英的60年发展之路》去看先生,“我告诉杨老,我在这篇文章里表扬你了,并给他读了那段文字。杨老很欣慰,像个孩子一样微笑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他笑。”胡志挥眼含泪光说道。接着他给记者展示了杨老送给他的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快让《中国文学》重放光彩”。
胡志挥说:“这是杨老最后的心愿,他曾是英文月刊《中国文学》的总编辑。”
上午10时30许,人们陆续缓步来到杨宪益遗体前肃立默哀并鞠躬,作最后送别,很多人忍不住哭出声来,打破那令人窒息的静寂。
一位雷姓女士是先生多年的老朋友,她在告别室看着先生遗体痛哭流涕,走出大厅仍无法平抑悲痛。她强忍住悲伤说:“先生襟怀坦荡、淡泊名利,先生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损失!巨大损失!”话没说完,又哭得无法言语。
中国社科院刘扬体、杨宪益老同事刘方都曾与先生住过一个院子。“我们非常敬佩先生的为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淡泊名利、重情重义的优秀品格在他身上充分完美得以展现。他没有任何世故圆滑,为人正派朴素,是一个散淡的人,一个水晶般的人,一清见底,从不设防。他才是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两位老人眼泛泪光。
马剑斌专程从山西晋城赶来参加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他说,“杨老是我非常崇拜敬仰的一位学者,我必须亲自来送一送他。”10多分钟的等待时间,马剑斌站在东礼堂外的广场上,面朝厅门,双手把菊花捧在胸前,低头肃立。进入大厅,看到先生遗体躺在菊花丛中,他深鞠三个躬,随后把手中的菊花摆在先生遗体旁,抽泣着离开大厅。
11时35分,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很多人或面色凝重,或泪眼婆娑,或驻足沉思,久久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