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颛顼大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日前,在辽宁省社科联和阜新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研讨会上,阜新市社科联名誉主席艾荫范教授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提出颛顼之墟在辽西。
艾荫范又介绍,《晋书・慕容庞载记》说,在晋惠帝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原住在徒河大青山(今辽西凌海市北)之鲜卑族首领慕容庞,“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乃移居之。”颛顼之墟的大棘城,学者说法虽略有参差,但大体在锦州、义县之北,包括阜新地区。
《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说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又娶了蜀山氏女生了帝颛顼,很多史家据此认为帝颛顼与四川相关。艾荫范经过研究认为,若水之“若”,是古阿尔泰语词,其语义是青、黑的意思,因此,弱水也就是北方之水(因为北方属黑);昌意娶蜀山氏女之“蜀”,在甲骨文中没有底部的“虫”字,是个象形字,与出土于内蒙古三星他拉的玉雕大目龙形象(即华夏银行标志)毫无二致,因此,远古的蜀山肯定是在辽西、东蒙或河北北部一带,而不是四川。
《左传》中说:“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据此,河南濮阳设立颛顼大帝乘龙游海巨型雕像。艾荫范认为,龙是颛顼的形象,有龙的地方即意味着是该古族活动的地区。辽宁省阜新市查海遗址已发现了长达l9.7米的石堆龙,距今7000-8000年,属前红山文化;而濮阳西水坡蚌壳摆塑龙虎形墓则属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距今约6000年。两个亲缘文化,年代一先一后,很显然,濮阳文化是从北方南迁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