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化是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总和,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精髓,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十一五”期间始终坚持大学原始创新文化的培育,注重建设原创文化生态环境,让原创思想不断激扬,让原创活动得到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培育原始创新文化
创新事业催生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成就创新事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大学培育原始创新文化,产生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突破和创新局面的驱动力和重要保障。众所周知,大学因拥有高水平科技专家和青年人才资源丰富,人员与知识更新流动快、学术思想研究氛围活跃、学科门类齐全等独特优势,使得一般科研院所和企业无法取代,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发达国家,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成果中的70%是在世界一流大学产生。目前我国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以上的项目,50%左右的重点项目,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也在30%以上,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已占全国论文总量的60%以上,成为国家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培育发展新产业增长极的源泉、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根据教师、学生两个创新主体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分门别类,出台激励措施,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氛围,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围绕教师这一创新主体制订了《关于培养选拔杰出人才和构建创新学术团队的实施办法》、《科技资助计划》、《池际尚计划》、《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围绕学生创新主体制订了《教育创新计划》、《学术探索与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李四光计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激励教师和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研究活动,极大调动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学校还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师师德及学术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申诉条例》,让原始创新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以基础研究课题为载体,带动创造促进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领域是原始创新成果的多产地带。据统计,诞生在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科研成果和诺贝尔成果都得益于基础研究。由此可见,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的长期储备和雄厚积累,原始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鼓励师生进行自由探索式、好奇心驱动、多学科交叉的原始创新研究项目,特别是支持那些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小人物”从事非共识性项目研究。学校积极围绕国家重大目标开展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大批创新研究成果,每年新增973、863类国家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8项,省部级二三等奖67项,国家科技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达190余项。收录检索学术论文达2000余篇,4名老师学生的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自主研制的MAPGIS软件连续10年位居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评榜首,并成功用于我国载人航天飞行。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不断改进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原始性创新是复杂的、长期的、艰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从野外工作到室内分析测试、实验研究,再到建模、数据处理和成果解译,其成果的产生既有可预期性,又具有不可预期性,这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建了“践行悟道”育人模式,坚持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教育模式和激励机制。启动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工商管理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入选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克服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的现象,逐渐消除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标的简单传授和被动接受型文化,建立健全了以探索自然规律和发明创造为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师生同为科学探索者的原始创新文化。学校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和需要,整合和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设立创新学分,实行学务指导制度,全面开展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效促进与提高了原始创新的层次与质量。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平均每个科研项目吸收2-3名学生参加,66.6%以上的研究生参加学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项目工作。近年来1篇论文在《NATURE》上发表、2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一批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珠宝教育教学与国际顺利接轨,目前国内三分之二珠宝行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出自中国地质大学。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建立创新实践大平台
加强实践基地平台建设,是培育原始创新文化,提升原创能力,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途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围绕科技创新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了以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大科学工程项目、重点野外观测站和实习实验基地、国家基础科学基础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以资源整合与集成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于人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积极营造创新学术氛围。近年来,学校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通过合作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了“地学教学资源库”、“数字化图书馆”和“地学数字化博物馆”。设立了“创新实验中心”,实行时间、空间、资源的“全开放”服务,从根本上激活了实验室的利用率。设立了创新研究开放基金,鼓励师生进行“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的创新实验,鼓励跨学科自由组合、形成团队。建立了北戴河、周口店、秭归3个校外实习基地,55个校外实习站点和47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每年有数千学生在野外实习基地从事科学实践。(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