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是对产业结构的刚性调整,也是各国新产业发展的良机
★只有占据了产业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比较优势
★产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后应努力破除固有产业创新的壁垒
★加快建立和完
善有利于促进产业创新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紧紧抓住信息产业和基础地位的新能源产业,作为产业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一年前,为迎接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实践表明,这些政策是及时的和有效的。目前中国经济正逐步回暖,已成为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的国家。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向好的迹象。在此背景下,“后危机时代”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我们应紧紧抓住后危机时代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创新。
金融危机为产业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产业创新,就是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或组合创新等开创新产业,并引起产业结构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过程。回顾自18世纪后期开始的世界现代经济史,哪一个国家占据了产业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它就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实践表明,国家之间的竞争,如今已更多表现为产业创新的竞争。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各国的产业发展处于量变积累阶段,难以发生大的突变。经济危机是对产业结构的刚性调整,也是新产业发展的良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采取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水平高低不同,就会导致各国经济产业结构和经济竞争力发生突变。后危机时代就是熊彼特所说“创造性破坏过程”的时代。
研究20世纪全球产业创新和升级的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全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都是全球产业创新的历史契机:在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前苏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军工产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等,抢占了全球产业创新的制高点,奠定了二次大战后美苏争霸的战略格局。在1973年-1975年爆发的因石油价格暴涨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日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节能家电、汽车、微电子等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逐步淘汰石化、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顺利实现了产业创新,并在汽车、家电和微电子等领域向美国发起了挑战。在1985年至1987年爆发的因美元和股票价格大幅波动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产生了微软、INTEL等巨型高科技企业,并通过金融创新掌握了全球资产价格的定价权,从而拖垮了前苏联,并把日本抛在了后边。
此次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必将导致各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大调整,也为我国提供了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当下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些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国产业创新面临的主要壁垒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经济规模总量已经居于全球第三位,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在高科技产业,如通信设备制造、新能源、网络等领域产生了一些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人口基数大,人力资源储备丰富,消费增长空间大。这些都为我国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但是,产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构成了产业创新的壁垒。
我国产业创新的壁垒主要有:1、技术壁垒,表现在技术基本创新少、市场化能力弱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等。2、制度壁垒,表现在还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保护机制和鼓励产业创新的政策体系,还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经济制度体系。3、市场壁垒,表现在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水平、在经济高速发展期传统产业较大的利润空间抑制了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冲动和欲望等。4、资本壁垒,表现在宏观层面上,资本市场规模不足,特别是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还没有建立;表现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资本实力较小,难以达到创新产业所要求的最低生存规模的资本量。5、人力资源壁垒,表现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经济规则的企业家团队、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全球竞争力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团队。6、文化壁垒,即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乏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存在以成败论英雄、对失败不宽容的传统习惯;缺乏尊重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态度;重仕轻商、敬畏权威、漠视规则等观念严重。
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创新的对策
那么,怎样才能降低产业创新的壁垒,抓住产业创新的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降低产业创新壁垒,改善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针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壁垒,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产业创新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降低产业创新的制度壁垒;倡导和树立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造就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创新氛围,降低产业创新的文化壁垒;以全球后危机时代的先导产业为重点,加大整体配套支持,降低产业创新的技术壁垒;加快培育和建立有利于产业创新的市场要素建设,包括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等。
其次,要准确把握全球产业创新的方向,结合我国国情选准产业创新的突破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网络技术为突破口的信息产业还在快速推进之中,并将继续带领全球产业升级的方向,也将对全球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深远影响。因此,以新一代宽带网为核心的信息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将带领全球产业升级的方向。另外,研究近代产业历史,每一次能源技术的突破都带来了全球产业革命和世界大国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当前,我国和印度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对传统能源形成了巨大需求。如果没有新能源革命,全球经济增长必将受制于能源供给的硬约束。因此,新能源将成为产业创新的基础和突破口。由于信息产业和新能源都是新兴产业,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优势,如“龙芯”的成功研制、华为和中兴的快速扩张、比亚迪等新能源企业的崛起,都为我国在上述领域进行产业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具有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和基础地位的新能源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再次,针对产业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制定相应的产业创新扶持政策。以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为重点,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成功的产业创新经验,在10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的《产业政策法》和《国家产业创新战略》。同时,采取综合配套的科技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资本政策,引导、鼓励、支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以及知识、信息、管理和技术向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集中。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重点,实行产学研结合,通过技术扩散和产业群活动,既要扶持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作为产业创新的支柱,又要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产业创新的基础,强力推动新一代宽带网和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性、突破性发展,并在部分领域占据世界领先水平,逐步形成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
化“危”为“机”,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危机,以及如何把握新的机遇。在后危机时代,只要我们应对有力,就一定能够逆风而起,实现产业创新,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奠定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