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中国文事的追踪与评判

2009-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世宗 我有话说

给评论家的评论集做出评论,对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我,就更加力不胜任。但作为与评论家范咏戈有着几十年交情的亲密战友和文友,读了他的这部厚重的大著《化蛹为蝶》之后,确有好多话涌集心头,一吐为快。

首先令我感叹的是,咏戈笔涉文艺体裁之广阔: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报

告文学、理论评论、话剧、电影、电视剧……从中可以想见平日他的艺术视野是何等的宽泛!如果你要想知道中国文坛近二、三十年的状况如何,只要认真阅读咏戈的这部书就大体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了。的确,《化蛹为蝶》几乎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坛近期一次全景的扫描。它集纳了对这一时期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们部分文学方面成果的展示与评说,涉及到《第二个太阳》、《末日之门》、《女同志》、《吉宽的马车》、《长街行》、《大秦帝国》、《青木川》、《大爱无边》《守望昆仑》等诸多作品。评论集中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精品电视剧如《戈壁母亲》、《闯关东》、《乡村爱情》、《亮剑》、《沙场点兵》、《士兵突击》、《我的青春谁做主》、《保卫延安》、《潜伏》等,均有热情、中肯的评论。如果你对以上作品未曾来得及阅读到观赏,那么,读咏戈的评论将是一个很精彩、很理想的弥补。

在这部文论中,少有匆忙应酬的篇页,看得出作者从事评论不愿意走捷径而是特别肯下笨功夫。如果不认真地读作品,不认真地看影视,没有对作品的透彻了解,如果没有自己的深思熟虑,很难让评论文字闪烁出独到的真知灼见。

我记得1983年在济南《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研讨会上听咏戈的发言,他说,一个作家应迅速找到自己在文学大厦中的位置,是前排、后排,还是主席台?有的作者追风逐浪,飘忽不定,事实证明,没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不行的。有的作者一生都在大厅里转来转去,最终也不能占据一个席位。他的话非常经典,时过二十多年,依然铭记在心。在《化蛹为蝶》中,随处可见这样精辟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字里行间时而闪现出机智的光芒。比如:“艺术家应当在一次成功后尽快缩短随之而来的‘兴奋期’,躲到‘众人寻他千百度’却寻他不到的‘灯火阑珊处’去。”比如:“自我训练‘耐寂寞’的功夫,实乃有志于文学者的必要功课。”比如:“新的小说空间在哪里?在于在‘意思’之外寻找‘意义’,在于在人影幢幢之外写出‘精神战士’。这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写作的诉求。”比如:“写散文是用文字裁剪出另一种人生。”

咏戈有浓重的军旅情结。在这部书中不仅专有“见证军魂”一辑,专评军事文艺,而且在“诗性视像”一辑中,也有几乎一多半的篇幅是评论部队电视剧的。他曾供职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还曾在总政文化部负责话剧和文艺评论方面的工作。这就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全军文艺界的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他与部队众多文艺家特别是众多作家有着密切的交往,有着深厚的友情。说些部队的文学艺术作品,他有一种如数家珍的感觉。从瞿秋白亲自编校并作序的红军第一本剧本集《号炮集》,到《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再到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东方》、《将军吟》、《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他了解部队文艺的来龙去脉;从刘白羽、李瑛、徐怀中、冯德英、彭荆风到李存葆、朱苏进、乔良,再到刘静、王曼玲、苗长水……他熟知每位部队作家的长处短处;从《井冈山》、《亮剑》、《战争目光》、到《沙场点兵》、《垂直打击》、《士兵突击》……他深明每件军事题材作品的轻重优劣。

咏戈的评论文字不是苍白的,不是小气的,不是艰涩的,而是美的,是大气的,是充满灵性的。

当中国的文学艺术的轰动效应被商品文化湮没,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和转折时期,文艺工作者特别需要的是清醒和坚韧。咏戈有多篇文章发出了这种警示、预告和劝慰。我特别欣赏和喜爱他的《人生的孤独美与艺术的怀旧美》和《灵魂的内在态度》等篇。咏戈说:“人的一生,青少年时代以热烈而奇秘的童心仰视大千世界,这是人生和艺术的纯真。”“中老年以充沛的心力应对现实,在深厚与宁静中现照出明澈与孤寂,这是人生和艺术的认真与朴真,同时多了一层忆旧,所谓‘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他说:“人生的这种本质,造就了文学艺术的怀旧诗学。”接着他说:‘没有怀旧就没有文学艺术,或者说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它的大部分光彩。”

咏戈曾参与或主持国内多项文学艺术评奖工作,这使他的眼界更加宽阔。要知道,对一部作品的评论,无论是文字发表还是研讨会发言,如果没有认真去阅读或观看,那是不可能说到点子上的。而咏戈写这些评论文字,又大多是利用他的业余时间。能写出数量如此可观、见地如此深刻的评论文字,我们不能不感叹他的敬业、勤奋、使命感、责任心、对事业的忠贞和对作家艺术家朋友的赤诚,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缠绵与酷爱。在咏戈的笔下,一篇篇我们熟悉的和陌生的作品的“蛹”,也化为了美丽、轻盈的“蝶”,飞临我们的眼前和心头。让我们感谢咏戈的辛劳,并祝愿他有更多更好的评论问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