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执著的书法探索者秦国仁

2009-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啸 我有话说

书法,是中华文化中最悠久、最玄奥、最深邃的那一部分,许多时候,要理解这门艺术,除专业的知识与技法外,还需要诸多书法以外元素的辅助,如文化、思想、观念,甚至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状况,因为书法的本质或秘密,往往

隐藏于这些东西中。

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内蒙古青年书法家秦国仁,便是这样一位常常站在书法以外的角度看待并理解书法的艺术实践者。

“在学习古人书法时,因我们没有对其生活、思想及历史条件的理解,而只是对他们表现出来的简单符号再照样描葫,便很少能有字外临字的精神境界认识。”(秦国仁《观河听海声》)正因有此认识,秦国仁一直有种紧迫感:由于我们不断地在“传统上打磨抛光……相当一部分书家在深追古人的路上迷失了自我的本性,包括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把自己拴在古人的身上。”于是他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不去忠实地效仿前人的一招一式、一家一法,而是将这些元素拿来,为我所用。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不在“成千上万的上古书法的碑帖中蜂拥地去赶潮”。

纵观秦国仁的书法作品,大致可分三种类型:行书、行楷、碑意样式。

行书。这是当今书法实践者最喜爱的一种书体。究其原由,不外乎三种:首先是创作时轻松自由;其次是各种书体中最易书写的一种;第三是观者最易接受,极易将他们引入一个宽松愉悦的状态或境界中。秦国仁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生活的那个年代前后的几种最具代表性的书法风格或形式加以综合,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你若在他的行书中看到一种犀利的笔锋、错落的造型、摆动的章法,那便是他融合了汉魏晋唐时期的不甚规范、明显带有民间意味的简牍、写经、魏碑等元素的结果。这种综合,一方面使得秦国仁的书法赢得了“自我”,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艺术“新创”的某种方式与效果,特别是由之带来的视觉张力。

行楷。如果说在秦国仁的行书中,以古代文人士大夫创造主体的经典书风的痕迹相对不易见到的话,那么在他的行楷中,它便明显起来。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颜体。一千余年前由中唐的那位刚烈文人大臣――颜真卿创立的楷书,早就不再仅仅是一种书法样式或风格,而已是一种精神或人格风范的象征。秦国仁受到此种风范的感染,所以他平日的笔墨实践尽管不屑于在古人的身后亦步亦趋,但对于由颜真卿创立的某些用笔、结字法则,他更多的是认同。于是,我们在他的笔下,看到的不再是那么方折杀伐、左冲右突,而是圆融饱满、端庄匀整。

魏碑。是产生在距今约1500年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地区的特殊书体,它与当时流传于南方上层贵族阶层间的那种典雅、和畅的书体最大的不同,是其有相当量的“作品”形式简陋、制作粗率、书风刚狠、结构异常,其质朴的造型、自由的民间情趣以及笔意间那份原始的张力,打动了数不胜数的文化人和艺术家,即使是清代的那些原本只钟情于书斋、倘佯于书本的文人雅士乃至老学究也不例外。

魏碑是最具秦国仁“个性”特色的书法样式,在他碑意样式的作品中,我们仍然看不到明显的取法或效仿对象,但上下打量,又的的确确走的是“碑学”一路:用笔硬直、刚狠,并不时流露隶意;结构聚散反差明显,注重变形夸张……他又将诸如《好大王碑》、《广武将军碑》等等魏晋时书风拙朴的碑版或摩崖石刻的一些性格元素融入其中,以对比、反差、失衡等等手段来强化作品的效果,以期达到出人意料之目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