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已有4000多万非汉语母语的人在学习汉语――这是从今天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传来的喜讯。随着汉语热的升温,如何培养本土化汉语教师和编写适合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教材,成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负责人最关心的话题。
汉语热: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在几千年里获得的许多成就都令人羡慕,现在技术发展也很快,所有这些都成为年轻人学习汉语的动力。”英国专长学校联合会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里德说。
汉语和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但是汉语的使用者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一等秘书(教育)简天宝在国家语委和汉办共同举办的“语言政策与国际推广论坛”上介绍,英语使用者的构成中,非英语母语的人大约是以英语为母语者的两倍。可以说,英语主要是非母语的人士在使用。
有趣的是,简天宝的儿子正在学习汉语普通话作为自己的外语,而这个学习建议来自他的西班牙语老师,因为“汉语在世界上越来越流行”。
目前,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达到4000多万人。如此“汉语热”的背后,是全球化的大势所趋。
“要成为世界公民,只会说一种语言是不够的。”卡珀顿说。正因如此,许多国家正努力创造条件,使学校教育中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与科技合作处语言与教育合作专员安明兰介绍说,为促进法语的使用和发展,法语国家每年有专门的语言文化节,成立了法语国家研究中心,还有法语联盟机构等,但是,法国语言政策强调“我会说法语”,而不是“我说法语”,这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交流沟通,共享能给我们下一代一个更美好、更宽容的世界。”安明兰说。
教汉语:必须培养本土化教师
“学习中文的需求增加也意味着对中文输出的挑战增大。我们现在正面临着教师瓶颈,至少在英国,就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教师力量。”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威伯利说。
缺少师资、缺少完整的课程设置,造成选修中文的学生有比较高的弃学率,他们无法攻读整个学位,只能作为一种兴趣来学习――这是目前全球孔子学院的院长们普遍头疼的问题。
尽管国家汉办每年派出不少志愿者,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问题之一在于,“大部分来自中国的这些教师,受到的培训是教授英文,而不是教授中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威伯利直言。
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讲一口流利中文的俄罗斯国立人文学院孔子学院院长易福成分析俄罗斯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困难时也指出了类似的问题:“以中文为母语的教师多数没有受过教师培训,对语言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经验。而俄罗斯本土的教师虽然可能是毕业于汉语专业的,但是自身的汉语水平又很有限,说、写都不够流利,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因此,培养本土化汉语教师成为中外专家们的共识。日本樱美林学院理事长佐藤东洋士就指出:“国际化的教育形态需要国际化的教师。国际化的教师不仅需要懂得对象国语言,同时必须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和对象国汉语学习者的心态,同时要了解对象国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本土化教师在了解本国文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那么,培养本土化教师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综合与会人士的观点,首先是在其他国家,想做中文教师的人还不太多;其次是缺乏教师资格和教师水平的认证系统,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英国,从事中小学语言教学的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师培训,拿到相关认证才可以获得职业资格,但是目前,获得这个资格的中文老师还很少。“在俄罗斯,目前还没有相关认证,没有人知道需要办什么手续来认证。”易福成面露担忧。
实际上,国家汉办和国内外的大学已经在培育本土化师资方面进行了许多努力。比如孔子学院2009年设立了“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首批招收1021名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并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提供奖学金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学专业硕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该校建立了全球汉语教师网,力求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教师培养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介绍,除此之外,该校还成立了国际汉语师资研修基地,向所有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开放;同美国纽约孔子学院探索教师在职硕士教育培养项目,目前第一批汉语教育硕士已经取得学位,现在这一模式正在向其他国家延伸。
“为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提供支持,我们还在路上,但我们会加速向前。”汉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学汉语:期待适合不同国家学习者的教材
除了师资缺口外,另一个缺口就是教材的需求不能被满足。国外学习汉语的人分布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和目标需求,但目前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好自备教材进行教学。“这使得教师的负担很重。”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副校长南希・A・麦琳指出。
在这次孔子学院大会上,院长们交流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互问对方有什么好教材,是否为汉办的版权,可否直接翻译来使用。
中山大学副校长许宁生说,中方大学向孔子学院提供的教材在汉语教学还不成熟的地方相对有用,但是在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美国、法国、韩国和日本,中国大学提供的教材已经不够用了。
“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部好的教材可以使学生受益,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孔子学院的中外合作方式为合作编好适合不同国家学习者的教材提供了条件。”佐藤东洋士认为。
许宁生认为,各个大学应该在了解用户需求和政府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同时,应该花大力气研制开发配套资源,特别是教具以及体验的实材,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方面可以有更多作为。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外大学的推动下,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中山大学建立了一个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以及培训基地,主要任务是大规模收集全球汉语和中华文化教材,建立全球汉语教材信息展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经过对美国的深入调研,编写了第一本AP汉语教材《加油》(AP:AdvancedPlace-ment,中文课程是开设于高中的大学先修课程,学生通过相关考试即可获得大学学分),受到美国汉语教师的肯定和美国学生的欢迎;之后又深入美国、加拿大中小学课堂调研观摩,组织编写了《跟我学汉语》教材,建立了“汉语之声”网。华东师范大学也正在和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大学合作编写适用于不同条件的汉语教材;同都灵孔子学院合作,建立了意大利中小学汉语教材编写基地,编写与当地经贸、文化、旅游紧密联系的优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