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学者围绕着“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美国加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陈启云先生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牵涉到整个中国文化,可以说整体文化的演变是学术转型的语境
与会学者对一些近代著名学者的学术、思想以及学术交往也多有讨论,尤其是对古史辨派的领袖顾颉刚古史理论(“古史层累造成说”)得失的讨论尤为激烈。上海大学谢维扬教授从近年来出土的三宗新出土文献材料(豳公?、《子羔》篇、《容成氏》)论证了顾颉刚“层累说”的基本逻辑可能是不成立的,认为“层累说”本身对于复原古史记述资料生成原理这个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古史记述资料生成的真实过程可能并不如“层累说”主张的那么简单。北京师范大学李锐博士认为顾颉刚先生“层累说”的主要贡献应该在于注重从时间角度出发整理古史系统,但这并不代表“层累说”本身是合适的研究中国古史的方法。
另外,与会学者对清代学术、尤其是晚清学术的讨论也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张寿安研究员指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观察,清代学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应是“学术史”学科的建立。她认为多年来学界把乾嘉学术定名为考据学实质上对乾嘉学术的误解,乾嘉学术本质上是专门之学。华东师范大学朱政惠教授、上海大学陈勇教授对章学诚的史学批评理论做了梳理和回顾,认为章学诚所总结的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成果,具有中国人独有的思维习惯、话语体系和语言表述方式。我们今天往往比较关注西方的史学批评理论成果及其相关的史学批评话语,而忽视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特殊的语言体系,这是一个应该得到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