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省区要办大文化”,“小省区能办大文化”,“拿不到‘全能冠军’,就争取拿‘单项冠军’”,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响亮口号,也是宁夏人民常挂在嘴边、耳熟能详的豪言壮语。如今,在宁夏,这些口号有了越来越多的事实印证。
对于宁夏这样一个地方小、人口少、经济落后、基础薄弱的地区来说,要干的事很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直接推动了宁夏各类专题博物馆建设。近年来,内容多样、形式各异的专题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在宁夏城乡各地拔地而起。在自治区首府银川及周边地区,更是形成了由20多座各类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群。“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以及民间各界创建博物馆的积极性。已经建成的博物馆中,有政府投资的,有行业兴建的,有民办公助的,有企业赞助的,也有完全由个人出资的。短短三四年时间,宁夏的专题博物馆便由原来的几个发展到50多个。
在加强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同时,宁夏也特别注重文化“软件”建设。
宁夏话剧团是全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20多年来,他们坚持送戏下乡的艺术方向,将舞台从城市搬到农村,坚持演农民戏、为农民演戏。他们独创的“流动舞台车”被很多剧团学习借鉴。
同宁夏话剧团一样,宁夏其他艺术表演团体也纷纷走出城镇、走向农村,为渴望文化生活的农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坚持“三贴近”、坚持送戏下乡,在宁夏已经蔚然成风。近年来,宁夏京剧团、宁夏秦腔剧团、宁夏歌舞团、青铜峡市文工团、西吉县文工团、海原县文工团在送戏下乡的道路上都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他们每年在农村演出一般都达到了百场,有的甚至超过了200场。2009年一年,宁夏各类演出团体送戏下乡总共超过了2000场,受到各界群众好评。
继宁夏话剧团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巡演之后,宁夏京剧团也走出了宁夏,沿黄河各省进行万里巡回演出,弘扬了京剧艺术,也宣传了宁夏。宁夏京剧团也因此成为全国京剧界颇为关注、充满活力的剧团。
提升文化品位,离不开艺术创作和艺术创新。近年来,宁夏狠抓艺术创作,推出了一批艺术精品。相继推出了话剧《梅家小院》《铁杆庄稼》、秦腔《清风明月》《开边大将蒙恬》、京剧《新闹龙宫》《海上生明月》、花儿歌舞剧《走出黄土地》《王洛宾的花儿情》、回族舞剧《月上贺兰》《花儿》、歌舞《西夏乐舞》《多彩吴忠》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艺术精品。其中,有些剧目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3位演员获得了戏剧“梅花奖”。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在晋京演出取得成功之后,又精益求精,进行了大修大改,使艺术性、观赏性更高。最近,《月上贺兰》到河北、山东的许多城市演出,受到普遍关注和好评,成为宣传宁夏、宣传银川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