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山东寿光格外引人注目,它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三十年18个重点调研典型之一,综合实力山东第七,全国百强县排名24位。
寿光人谈起这些成就与荣誉,总会提起一个名字:王伯祥,这位“百姓书记”。
虽然他已离任县委书记18年了,可老百姓依然对他念念不忘。
“以工强县”,打
牢工业基础
当我们走进位于寿光城区西南隅的晨鸣纸业集团时,不禁被气势非凡的工业园所震撼。十多平方公里的园区里,巍峨厂房四起,高楼大厦林立。谁能想到,它的前身竟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县造纸厂。
王伯祥上任之初,正是全国乡镇企业发展风起云涌之际,而当时寿光的工业在潍坊市仅列倒数第三。他敏锐地意识到:以工强县的时机来了!
正当全县上下动员时,意外发生了――上级召开的会议上,当讲到寿光把工作重点转到抓工业上时,有人当场质问:“中央强调县级一把手重点抓农业,你们这不是唱对台戏吗?”
犹如当头一棒,县里的领导层都紧张了。王伯祥顶住巨大压力,找到潍坊市领导,反复申明抓工业的原委。市领导最终认可了寿光的做法。
寿光人的创业热情很快被点燃了。县里出台一系列措施:从全县选拔100名优秀人才作为企业的后备厂长经理;免除企业3年的上缴利税,全部用于技术改造或新上项目;企业人事管理厂长经理说了算……
这些选拔上任的企业干部,很快把亏损企业变成了赢利企业,把小企业变成了大企业,为寿光工业吹进了一股清新强劲的风。
王伯祥在5年半的任期内,给寿光工业打下了牢固的“底子”。2008年,寿光市政府公布的十强企业名单上,有9家都是王伯祥任县委书记时培植起来的。
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
在我们采访过程中,时任寿光县建委主任的齐来吉是对王伯祥最有“情绪”的人。
原来,他这个建委主任曾整整三年处于“不务正业”的状态。王伯祥总是安慰他:“别心急,还不到时候。”在王伯祥的眼里,只有先让经济发展人民富足,才能搞出像样的城建。
对此,时任寿光财政局局长的田效忠最有感触:“欲取先予,这是整个财政的思路。伯祥书记只是搞建设,从来不问这些投资能否在他的任期内得到回报。”
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是王伯祥一贯的作风。
有人曾提议,花个百八十万搞一个城标,象征寿光巨龙腾飞,他没有同意。
有人曾建议,全县一万眼机井,搞上清一色的砖瓦结构的机井房,迎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会议的召开,被他否定了。
有人曾提醒,以村为单位,把蔬菜大棚成方连片,美观大方,利于参观。他却说,只要有利于蔬菜生长,不怕大棚杂乱无章。
1988年,发展城建的时机成熟后,王伯祥专门带齐来吉上北京,从设计院请来了工程师,对整个县城进行了全面和长远的规划。
“他的决策,没有短期行为。”齐来吉告诉记者,20年前那些科学务实的城建规划,直到今天依然焕发着独特的城市魅力。
“希望工程”寿光人的希望
在寿光县城有这样一条街道远近闻名,全长约三千米,两边是风景如画的寿光一中、寿光职业中专、寿光聋哑学校以及寿光体育场等建筑,座座疏密相宜。
这条王伯祥亲手绘就的教育一条街,是他的“形象工程”,更准确地说,是“希望工程”。
1986年5月24日是寿光人忘不了的黑色日子,那天纪台乡任家小学教室倒塌,造成1死7伤。
“每个乡镇村庄,最好的房舍应该是学校!”此后校舍改造会议上,王伯祥掷地有声。
全县800多个村的校舍需要改造,共有5200多间房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民办教育,在寿光蔚然成风。
不到两年,全县乡村校舍改造全部完成。
应该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王伯祥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他的任期内,寿光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89年底,寿光县卫生院、站、所、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县1008个村庄,有860多个建立了合作医疗。寿光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县”称号。
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希望工程”,王伯祥逐一立题,又逐一破题。他带领日益富裕的寿光人,书写着文明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