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学年论文了怎么办?上网用搜索引擎看看相关的文章有哪些”、“要选课啦怎么办?到校园网的论坛上发个帖子征求一下师哥师姐的意见”、“学校门口的包子铺怎样?上网看看有没有网友的评论”这是许多在校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改改方式建立的权威
“网上巨大的信息资源拓宽了大学生的认知渠道,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而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主导地位的削弱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在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性变革。”1981年出生的刘春荣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专职学生辅导员,因为年龄与学生相近,她清楚地知道网络让老师必须用新的方式来建立权威。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在校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些影响,刘春荣和他的同事对还在上大二的本科生,就开始鼓励他们注重社会实践和实习,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为此,他们每周搜集就业或实习的招聘信息,有针对性地利用QQ邮箱发给学生或者传到学生组建的班级QQ群的信息共享中,以便学生共用,方便每位学生随时下载,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进行准确定位,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除此之外,主动加入学生组建的班级QQ群中,成为网络上班级的一员,及时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并发表看法,是这些辅导员在学生中建立权威并正确引导他们的有效方式。有一名大二的学生因为学分未修够,学校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了学业警告,放寒假之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辅导员王培找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大概了解些原因,并帮助他制定了假期的调整计划。寒假后,辅导员又及时了解其假期的调整情况,该生一直沉迷于电脑游戏、学习无动力,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作息和学习时间,根据新学期的课程安排,辅导员与学生制定了定期沟通的计划,利用学生沉迷上网的特点,约定每个周五网上通过QQ聊一次,查看本周情况,希望能定期督促学生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摆脱对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依赖,学会对网络的合理应用。
给学生的电子“情书”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道德规范对网民的约束苍白无力,在网上很难形成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得大学生往往沉湎于个人的倾向和偏好,造成他们自私、孤立和冷漠的性格。因此,面对长期受不真实信息熏陶的大学生网民,如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加强他们的诚信教育,如何使他们在“回归”现实世界后去正确面对真实,这些都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实用的、有效的、师生易用的方式,也许是最好的。”每周给学生的一封电子邮件“情书”,王培,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邮件内容,有时是部署即将开展的工作,提醒大家认真负责完成;有时是和大家交流学习、
工作、生活经验,提出建议;有时是和同学们共同分析遇到的困难,鼓励大家乐观上进,一起面对……。
有的时候,王培还会在邮件外附上一份用心挑选的“礼物”。
当同学们困惑时,我会附上励志短文为大家鼓劲;当同学们懈怠时,我会敲敲小边鼓;当同学们忙于就业或寻找实习机会时,我会搜集并送上最新的招聘信息,附上几则实用的面试“小帖士”;当大家感到内心烦闷、苦恼时,精选的放松心情的图片和短文会帮他们缓解压力……。
网络对大学生的而言不啻为一把“双刃剑”。当大学生们享受信息爆炸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美丽图景之时,悬在新媒体头上的一把利刃,却无时不刻不在闪烁着寒光。因此,新媒体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们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生存状态,但是另一方面却对他们的自律、自理、自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