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明孝在野外进行测绘作业。)
他为中国的第一条数字化铁路奠基,以低于1米的动态测量精度改写世界纪录,创造了我国测绘史上的5个“第一”,确保了国家地理信息安全;18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明孝,年前荣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为新武器装上“眼睛”
那年,因高原高寒地区的数字化地理信息难题,直接影响我军某新型武器的命中精度。各级领导不约而同,把解决难题的希望,寄托在王明孝身上。
时值盛夏,王明孝和战友各背沉重的器材,在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的数十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展开测量。5个月后,累得黑瘦的王明孝圆满完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研制,成功为这一新型武器装上“眼睛”。有关部门多次对该型武器进行不同距离、不同环境、不同气象条件下的试验检测,全部精确命中目标。这项成果,荣获当年全军测绘部队唯一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我军信息化转型步伐加快,新一代测绘兵由军事地图的提供者,转变为军事测绘保障的全程参与者。王明孝带着这支年轻团队大胆开展科研自主创新,部队测勤保障能力快速提升。他们自主研发的某地图分发系统,可随时调阅所需地图资料,为演习各级指挥部决策指挥全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依据。
凭借过硬的野战测勤保障业务,王明孝近年带领测绘人员先后圆满完成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使命-2007”多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总部“砺剑-2007”等测勤保障任务。其中《某型武器机动发射阵地控制网建立与精度可靠性研究》等9项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研成果,在部队推广应用。王明孝完成的《XX武器快速定位系统》成果,被一线官兵誉为“武器系统快速运算的大脑”,成为总部确定的“十五”信息化建设成就。
在“第三极”攻克难题
2003年10月,国家发布修建青藏数字化铁路消息。能否如期完成这项建设,遭到国外媒体质疑。原因很简单,我国高原高寒地区动态测量技术达不到要求,引进技术又要冒国家地理信息泄密的风险。
“这条铁路是西藏人民千年的祈盼,我们就是豁出命,也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2005年春节前夕,王明孝和战友们告别家人,踏上漫天飞雪的青藏高原。
高寒作业的艰辛超乎想象。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测绘官兵既要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又要面对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王明孝通过创新工作手段,成功破解测量仪器在高海拔、高寒缺氧地区不能正常工作的世界性难题,改写了测绘部队只能“靠天吃饭”的历史。
青藏铁路精密测绘要求每隔3米测一个点的三维坐标。按照国际标准,动态条件下的测量绝对误差必须小于1米,而当时国内的动态绝对误差是18米。
任务迫在眉睫,大家心急如焚。王明孝鼓励大家在实践中摸索,测绘出绝对误差小于0.3米的数据精度,成功实现对测绘点高精度的快速动态定位。
在人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苦战5个月,王明孝和战友攻克技术难题50多个,创新作业方法12种,研制开发应用软件10多套,完成高精度的三维坐标数据58万组,比原计划提前90天完成任务,为国家节约4亿多元。
怒江中上游开发基础测绘,王明孝和战友采用等高线内插、卫星影像单片测图与航空立体影像测图相结合的成图方式进行作业,这一自主完成的快速测量技术,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明孝近年还配合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完成中国西部冰川区研究中所需的大量地理数据采集任务,完成具有“陆上三峡”美誉的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工程地形图测量任务等,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西北书写人生高度
随着测绘领域取得的累累成果,王明孝声名远播。王明孝高中时的同学,大学毕业后下海经商,在广州从事印刷业,拥有上亿元的资产。当听说王明孝所学测绘也包含印刷业时,他多次劝王明孝转业,承诺把王明孝家属小孩户口迁居广州,并为王明孝购置一套200多平米的别墅,让王明孝担任公司的副总,王明孝婉拒了。王明孝8次放弃调往总部、军区机关和科研院所的机会,6次拒绝地方公司的高薪聘请――军事测绘像磁石那样吸引着王明孝。王明孝深爱大西北这方热土。他说:“大西北是苦,但任何苦都不会白受。这里有雪域高原、沙漠戈壁、高山峡谷等多种复杂地形地貌,是测绘信息事业最好的工作平台。”
王明孝先后拿出30多万元奖金,建立“人才工程奖励基金”,支持帮助青年技术干部夺得16个军队科技进步奖。在他带领下,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人人有科研项目,个个有学术成果,王明孝也被军区表彰为“十五”期间“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习成才标兵”、“科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