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宁(右二)正在传授油封技术。资料照片
油封,就是通过航空油料隔开空气,避免氧化和腐蚀航空器材。从事
空军航材油封专家李江宁,32年就是坐在这样的“火药桶”上,不离不弃,油封20多种机型3000多台发动机、1800多万件(套)航材,研制革新油封设备56台(套),节省军费近4亿元。
“只要部队需要”
2009年2月,49岁的李江宁被确诊肺癌。有人说,李江宁长年接触有毒的封存油料,不得病也难。然而,他本来是可以摆脱这项工作的。
1991年,李江宁当兵13年,按规定退伍返乡。
李江宁一回家,就被湖南省资兴市城建局领导看中,决定由他以工代干负责一个科室的工作,并给他解决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还准备把他的妻子调进城建局。这时,妻子何泗竹接连收到部队3封让李江宁“速归队”的电报。
何泗竹想:“都让退伍了,又让‘速归队’,啥意思呵!”她没告诉丈夫。好脾气的李江宁得知此事,与妻子吵翻了天,背起军用挎包,匆匆踏上回部队的火车。
原来,部队有100台航空发动机需要紧急油封,却没人会干,想要他回来再干两年。但他和妻子找好的工作就“黄”了,人生道路或许就会重写。
“只要部队需要……”没有犹豫,李江宁马上投入工作。
秉持这个信念,他舍弃许多:为完成援外发动机油封任务,他放弃了报考军校的唯一机会;只因部队油封人才缺乏,他坚持留在部队,为此婉拒国内3家航空公司的高薪聘请。
“中国士兵了不起”
1993年7月,某国十几台飞机发动机和零部件储存到期,因无油封人员,向我国伸出求援之手。
在异国他乡,李江宁奉命与两名干部一起,克服工作、生活等诸多困难,加班加点,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7个月的任务量,还培养了8名当地技术人员。当某国基地司令听说李江宁只是一名士兵时,连声称赞“中国士兵了不起”!李江宁因此被国防部评为“出国援外先进工作者”,荣立二等功,并作为技术骨干破格提干,授予少校军衔。
2007年4月,已经是仓库油封检验所所长的李江宁再次奉命带领中国航材专家组执行援外任务。李江宁带领3名战友,每天在经常缺水断电、蚊虫肆虐、疟疾频发、毒蛇出没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原计划干3个月,因工作量太大,他们又受命多干了7个月,这使李江宁整整瘦了10公斤。
“就盼后浪推前浪”
上世纪80年代,李江宁看到传统油封方法存在危险性大等问题,经过无数次实验,发明和率先使用“循环用油法”、“气象干燥封存法”等新方法,提高了航材封存的安全性。
1999年,上级下达油封一批新机发动机附件的任务。有专家断言:“我国还不具备油封新机的条件!”李江宁相信自己能行。为了摸清这些器材的原理,他跑到工厂一蹲就是半个月。之后长达数月,他一点点摸索,将困扰全军油封界的诸多难题一一攻克了。
油封工作既辛苦又危险,愿意干油封并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一旦遇上愿意学油封的人,李江宁每每视若珍宝,总是倾囊相授。有人半开玩笑:“当心后浪推前浪呵。”李江宁笑笑:“部队急需油封人员,就盼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李江宁有个徒弟叫孙伟。为了尽快让他成长起来,李江宁把自己收集多年的资料全部送给他,在工作中更是精心帮带。如今,荣获全军士官成才奖、扛上三级军士长肩牌的孙伟经常说:“没有老所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李江宁带过126批学生,许多成为海陆空三军的技术骨干。但他并不满足。他说,要使我军航材油封工作后继有人,必须有一套先进理论和科学规范来支撑。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整理、编写《涡桨发动机油封操作规程》《航空器材外部油封操作规程》等操作规程,积极参与徐州空军学院《航材封存学》《航材封存》等教材的编写。2007年,空军为加强航材油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启动《航材封存包装工艺规程》的编写工程,李江宁领受任务后舍命苦干,仅用一年时间,就独立完成200多万字的初稿。如今,这本《规程》已经下发部队。空军装备部航材部部长郭子玉说,《规程》是空军部队航材油封工作的基本依据,“这是中国空军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