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转变发展方式:从政绩考核着手

2009-1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李慧 我有话说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政绩考核评价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亮点。”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评价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

进展。”

不再唯“GDP”是从

中部某大城市,前任市委书记为“创建文明城市”,下令花8000万元把马路中间的栅栏全部拆除,可不到一年,新任市委书记“出于交通安全考虑”,又下令花1.2亿元重新安装――这一拆一建,都要计入经济数据,都产生了GDP。

对于GDP的迷信,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痛斥说,建一座桥,是GDP;把这座桥拆了又是GDP;重新再建桥还是GDP――就这样,在一座桥上计了三次GDP,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但真正形成的财富就那么一笔。

近年来,对于唯GDP是从的批评层出不穷:污染的时候创造了GDP,治理污染又创造了GDP,不讲质量的粗放型发展,污染了空气、污染了水源;有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片面追求GDP,易滋生“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腐败现象……

大家曾津津乐道的“用GDP考评干部”的办法,真的已走到了尽头了吗?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客观地分析说,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GDP增长率是最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我国从1985年建立起相应的核算制度以来,GDP核算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了解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宏观经济政策和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但GDP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它代表的是数量,无法体现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无法剔除重复性、甚至是破坏性的增长,更无法完全体现经济发展对人民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促进。

姚景源说,GDP核算本身有一定缺陷,而过度依赖GDP就更有弊端,所以,中央一直强调,要改变过度强调GDP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明确了方向:把对干部政绩的考核由过去对GDP“经济数量”的考核,转变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考核,从而完善了政绩考核机制,突出了重点,像“指挥棒”和“风向标”,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群众利益无小事

近日,一则有代表性的新闻,引发了人们议论官员应做的“大事”和“小事”。安徽省霍邱县一段淮河河道上,生活垃圾绵延至少400米,臭气熏天,连大冬天里也有苍蝇乱飞,而该县环保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却语出惊人:“这么小的事也找我啊?”

这说明,在有的干部眼中,群众关心的“大事”和他们关心的“大事”有差距,甚至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在有的官员心目中也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按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明年全国的“大事”是促进消费,这也是关系亿万百姓生活的“大事”。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到40%,而美国超过了70%,世界平均水平为62%。居民消费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外需。能否改变居民消费这个短板,是决定我们能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市场、能不能从投资主导走向消费主导、能不能让未来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要解决这些“大事”,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官员要千方百计地为百姓做足“小事”:保障就业,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居民工资水平,让居民有钱去消费;提高医疗等社会保障,降低住房和教育费用,让居民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加强消费信贷、完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措施,让居民有兴趣去消费;增加农机具补贴和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让居民有愿望去消费;完善公共服务,营造和谐的氛围,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感”,让居民有心情去消费……这样,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让居民花小钱办大事,既促进消费,解决国家宏观层面消费、投资和外需失衡的状况,又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可谓一举两得,把中央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希望及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破除以“GDP”为中心的考核模式,那么对干部还有什么好的考核标准?怎样才能去衡量经济发展的质量?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除了经济的“物质文明”,还应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变“物本考核”为“人本考核”。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内容应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政绩观。比如,浙江湖州市就取消了干部考评中的GDP指标,强化了经济综合实力、群众生活水平、社会协调发展等指标考核,并将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被专家学者称为“湖州样本”。

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

统计系统12340全国社情民意调查热线的开通,标志着社情民意调查全面走进国家统计系统。内容涉及安全感调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满意度调查、地方政府绩效测评……各地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的新桥梁。比如,山东从今年开始用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全面评议各地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调查到哪个市,哪个市的领导就到监听室听着,听访问员随机电话调查老百姓对当地工作的反应。有的领导听到连续几个批评声音,后背都冒冷汗。

这样重视“民意”的干部评议,正在走向经常化和制度化。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副主任吴士辉说:“如今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是将民意纳入制度化的干部考核新模式,这正是干部考核工作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表现。”同时,有利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大的政绩,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解难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和政府“以民为本”理念的贯彻,我国社会逐渐从“官本位”向“民本位”、从政府“权力”主导的社会向公民“权利”主导的社会转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群众更要成为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主体。衡量干部的政绩,最根本的要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

吴士辉强调说,干部的考核不仅由上级决定,而是群众评价的好坏影响其仕途,那么,干部们就会转变作风,变“迎上”为“迎下”,真正把群众的意见放在心中,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民利民实事、好事,也要做一时看不见但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难事、基础性的事,更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