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道德》

2009-12-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广璜 我有话说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道德》(卜召林等著,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从个体主体道德、群体主体道德和类主体道德三个角度,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系统考察,对于改善当下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匮乏的状况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该书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它既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到了文学的

新景观,又从文学的角度检视到了一些伦理学的新问题,理论构架完整合理。该书抓住了文学就是人学这一核心,从道德主体这一标准出发,对百年文学的道德内涵作了系统梳理,把道德主体分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三类,纲举目张,把若干个层次的众多道德问题大致合理地组织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之内,并且能够自圆其说。从文本组织上看,本书结构安排科学合理,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坚实有力。

该书的第二个特色是具有自觉的历史意识。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多个主题合奏的交响乐,启蒙、翻身、救亡,各种主题纠结在一起,此消彼长,不同的主题衍生出不同的伦理要求,正如本书所说,“综观新文学中的新道德建构,我们发现它是在三个向度上随着时代的演进逐渐展开的。第一个是在个人主义视阈中的新道德建构;第二个是在意识形态视阈中的新道德建构;第三个是在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视阈中的新道德建构”(第156页)。该书中的大部分章节都从20世纪的这一宏阔视野出发,结合时代的脉络走向,触摸不同的道德主题,从宏大的国家、阶级、政党命题,到微观的生命、性爱、疾病观念,从文学史大树上的不同位置取下了一个个切片,排列在一处,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全息图库。

该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开拓出了若干崭新的研究疆域,得出了若干崭新的学术观点。该书第一编“20世纪中国文学本体道德论”,从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对“五四”时期的部分思想先驱和道德守成者的伦理观念进行了初步考察,特别是对周作人和陈独秀的研究更有特色。第二编“20世纪中国文学个体主体道德论”则对个体道德予以了关注。这一部分有粗笔勾勒,如对个体主体道德的具体内涵给予了阐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个体主体道德的渊源流脉进行了整体把握,也有工笔细描,如对性道德的特点、分期等进行了精细的辨析。粗细兼备,各得其妙。第三编“20世纪中国文学群体主体道德论”是关于群体主体道德的论述,并提出了若干崭新的观点,如民族主义、新生活运动的道德要求及背后的政治原因的分析、90年代文学的道德理想失落现象勘察等。有的学术观点还能突破禁忌,如关于40年代阶级伦理和传统伦理、民间伦理之间深层关系的考察、关于新历史小说对阶级伦理的颠覆等问题的探索,就显示了锐利的思想锋芒。该书的第四编“20世纪中国文学类主体道德论”是关于类主体道德的考察。该部分对疾病的道德修辞学意义进行了考察,正如论者所说:“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的疾病患者形象,其实传达了作家对人性与道德之间关系的一种焦虑,也传达出了作家人文关怀的精神立场。”(第159页)这一部分还就新文学中的旧道德进行了挖掘,既对隐含的腐朽伦理观念进行了钩陈,又对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的路径予以关注,其中对新月派诸代表人物道德观念的梳理尤见功力,资料详实,观点新颖,颇有启发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