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代东北赫哲等族娶“皇姑”制度及其历史作用

2009-12-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喜峰 我有话说

清代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东北黑龙江下游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居住着赫哲、费雅喀等少数民族,他们主要以渔猎为生,居住分散,社会经济较为落后。为了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清朝统治者与黑龙江下游及滨海地区的赫哲、费雅喀等族建立了联姻关系,东北少数民族把这种联姻称之为娶“

皇姑”。娶“皇姑”制度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早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期,其统治集团就与黑龙江下游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的东海女真建立了联姻关系。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正月,东海女真渥集部之虎尔哈路路长王格、张格等率百人朝谒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为了嘉奖其率先归附,因以六名大臣之女配其六长,建立联姻关系。正是这种联姻关系的建立进一步加快了努尔哈赤统一东海女真的进程。清朝建立后,统治集团继续与黑龙江下游地区的赫哲等少数民族保持联姻关系,并已由最初以大臣女出嫁改为皇族宗室女下嫁。据魏源《圣武记》记载:“康熙中,以鱼皮(赫哲)等部俗荒陋,令其世娶宗室女以化导之,岁时纳聘”。可见这种联姻不仅是为了密切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同时也带有促进边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清朝政府规定:黑龙江下游及滨海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的赫哲等族边民,不论身份,只要备足“元狐皮褥二、九张合成之黄狐皮褥四、十七张合成之貂皮衣料十二”等珍贵的毛皮聘礼一份,便可向朝廷请求婚娶“皇姑”。清朝政府自朝廷到地方对赫哲等族的娶“皇姑”都非常重视,婚事要由皇帝钦准。“皇姑”由内务府发给“娘家银五十两”,以及一份包括衣被车帐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在内的丰厚嫁妆,特别是还要陪送“人二对,牛二头,犁铧、犁耳各一对”。迎娶“皇姑”时,求婚边民带着聘礼经驿站到北京,由礼部主持举行隆重的婚礼,然后携“皇姑”等从驿站返回。据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初五日《三姓副都统额尔伯克为赫哲人进京娶妻事咨吉林将军衙门》记载:

“去京城娶妻之赫哲乌扎拉姓皮玉里噶珊白人卓乌努,携带折黑狐皮二张之白珍珠毛狐皮四张、九张元狐皮之褥子二、九张黄狐皮之褥子四、通常貂皮三百零四张……今乌扎拉姓皮玉里噶珊白人卓乌努欲去京城娶妻,携带聘礼有折黑狐皮之白珍珠毛狐皮、元狐皮褥子、黄狐皮褥子、通常貂皮等,皆与昔时去京城娶妻之人所带聘礼之例相符,除相应照例供给卓乌努驿车一辆,遵照四十年上谕,趁凉爽季节,派出骁骑校喜善保率兵丁二名随行,于八月初五日护送起程外,卓乌努自带跟役一名、作盘费用之貂皮五十张及元狐皮三张。据卓乌努禀称,昔前往娶妻之人,沿途皆供给吃食,乞请照往年之例供给吃食等语。相应咨请将军衙门查验,照例供给卓乌努沿途应给之吃食。”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赫哲族进京娶“皇姑”者所准备的聘礼是很贵重的,约有近400张珍贵毛皮及其制品。进京娶“皇姑”者由官府提供车马,并派兵护送,沿途供应饮食。这一文件还比较详细地记叙了费雅克人里达喀备办聘礼进京娶妻及地方官员派兵备车为之送行的情形,反映了清朝政府及费雅喀人对娶“皇姑”之事的重视。对于进京娶“皇姑”的费雅喀人,清朝政府也礼遇有加,由“礼部光禄寺供筵宴,盛京工部供薪藁,略如蒙古仪”,举行隆重的婚礼后由驿路送回。由于黑龙江东部地区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清朝统治者有时亦以民女代充“皇姑”。由于路途遥远,进京娶“皇姑”多有不便,后来清朝政府将赫哲、费雅喀等族的娶“皇姑”事宜改由吉林将军负责。于是吉林将军“即购买民女,乘以红舆代宗妇,以厚奁赠之,其部落甚尊奉”。

清朝政府在黑龙江下游等地实行边民姓长制和贡貂赏乌绫制。下嫁的“宗女”满语称为“萨尔罕锥”,“其部甚尊奉”,称之为“皇姑”。迎娶“皇姑”的人满语称为“霍吉珲”。他们在当地各族边民中地位很高,又有威望。清朝政府在赏乌绫时,对“皇姑”及其丈夫往往也额外加赏。在赫哲等族社会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姑”(萨尔罕锥)及其丈夫(霍集珲),其次是姓长、乡长、子弟、白人。“皇姑”及其丈夫常常被邀参与乡长、姓长的管理工作,因此“皇姑”对当地赫哲等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习俗的改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根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的相关记载统计,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朝政府下嫁到黑龙江下游及滨海地区赫哲等族居住区的“皇姑”已有10名,其中赫哲必勒达奇里姓、贺齐克里姓各1名,费雅喀姓2名,奇勒尔姓1名,奇津与部尔喀勒姓各2名。这种联姻被那些少数民族当成一种殊荣,直到二十世纪初,有些费雅喀族老人仍然还记得并津津乐道他们的先人进京娶“皇姑”的盛况。

清代东北赫哲等族娶“皇姑”制度的建立,使“皇姑”成为清朝政府在黑龙江下游地区赫哲、费雅喀等族中的代表和使者,为先进生产技术及文化的传播及提高东北赫哲等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每一次皇姑下嫁时,清政府都要陪送一份包括衣被车帐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在内的丰厚嫁妆,以及耕牛、犁铧等牲畜农具,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与生活方式传入东北赫哲等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清朝统治者与东北赫哲等少数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密切交往,增强了赫哲等东北少数民族对清朝政府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对加强清朝政府在黑龙江下游及滨海地区的统治和东北边疆的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中国北方边疆历史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