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走了。
45岁的生命,骤然定格在2009年11月6日。那个凌晨,长风如泣,旷野无声。
噩耗从小岗村的悲泣中飞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闻讯作出批示,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个村支书的离世,就这样震动山乡,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沉甸甸的牵挂
一个多月过去了,小岗村的人们仍执拗地找寻着这位不曾离去的亲人。
燃一根香烟,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秀华已在村头那丘新坟前坐了许久许久。坟前,一束束鲜花堆成了山。老沈啊,你听见了吗?连总书记都挂念着你呢,乡亲们也天天来看你啊,给你“送火”,陪你拉呱(聊天),生怕你醒来时孤单清冷没人说话;
捧着按满红手印的“请愿书”,“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老泪纵横,悲泣声声:沈浩啊,你看见了吗?大伙儿舍不得你走啊!你是为小岗操碎了心生生累死的呀!我们用红手印两次把你“扣”在小岗,难道留你留错了吗……
红手印,中国农民最为斩钉截铁的盟约方式。32年前,18位小岗人冒死按下“大包干”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六年来,为了留住沈浩,这个从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这个将全部心血播洒在乡间的人民公仆,小岗人两次在他三年任期将满时摁下了红手印;就在人们期盼着沈书记再留第三个三年的时候,他留下了,却是以阴阳两隔的方式。
于是,哭泣的小岗诞生了第四份红手印:请回沈书记的骨灰,让他长眠在小岗人身边,永生于小岗人心上!
公仆沈浩,赤子沈浩。他用生命,沟通着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他用忠诚,托举起一颗回报苍生的拳拳之心。红手印是情,烈烈燃着4000父老对好书记的眷恋与感恩;红手印为证,深深印下一个优秀党员对党和国家兴农重托的铭记与践行。
18个红手印见证时代演进
从改革开端到新农村建设蓝图铺展,他看到责任和希望
[沈浩日记]2005年10月12日
今天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大好日子,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
“笃,笃,笃”,拄着沈书记送的木拐,86岁的邱世兰大娘在“沈浩事迹”展板前艰难挪步,不时抚摸照片中那张熟悉的脸。“这张不像,不像,这才像。”大娘垂泪,喃喃低语。
大笑的。严肃的。灰头土脸的。衣着光鲜的……大娘说“像”的,是那些咧嘴憨笑穿戴“土气”的沈浩――这恰是他惯常的真实的样子;说“不像”的,是那些开会领奖时衣衫周整的沈浩――他在村里从不如此“讲究”。
“他疼我们呢,和我们一样吃穿,一样过活。你看小岗,他来了,哪里没盖好?”邱大娘说。
是啊,这个高瘦黝黑笑容豁朗的年轻人,2004年2月,他就是这样向小岗走来,怀揣着一个农民之子对土地和乡亲质朴的爱。他身后,是一个由数以万计优秀党员组成的群体――赴基层任职、为广大农村“播火”的选派干部。
“播火”者沈浩,带着火一样的激情而来。就在他成行前不久的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发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增加农业补贴、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一项项力度空前的举措,分明就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三农的殷殷嘱托啊,沈浩怎能不浑身是劲呢?
然而,“进村”的路,并不平顺。
“小年轻,外乡人,还不是镀层金就飞?”见过世面的小岗人用不屑与漠然迎接“第一书记”,村民间连年的宗派争斗更如潜流般阻遏着他的每个尝试。
勇者无畏。倒是小岗的面貌深深刺痛了他――村集体的账面上没有一分钱,只有4万余元外债;民房村舍破破烂烂、东倒西歪,甚至,连年选不出个正经八百的村委会……
家败(糟糕)了!站在大包干纪念馆里,看着1978年那意蕴非凡的18个红手印,他像小岗人一样愤愤地念叨着,干!三年不把小岗变个样,我沈浩对得起这“中国改革第一村”么?
于是,走乡串户,起早贪黑,他执拗地扣住小岗躁动的脉搏,查找着它病体孱弱的症结。老乡不开口,他就递根烟,拉呱起自己在淮北农村老家苦度的童年;地里农活忙,他一挽裤腿操起镰刀,一看就是个常下地的好把式……渐渐地,冷脸变成了笑脸,他也把小岗看了个通通透透。
不久后的一个春日,一支近40人的队伍从小岗出发了。下华西、走大寨,沈浩带着他的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村民代表们,到各个名村细细地访,慢慢地看――为什么人家能富起来?小岗难道就该这般光景么?
“西经”取来了,人心思富了,沈浩的计划也开始一步步实施了。修路,让小岗通达四方,能出能进;盖房,让乡亲们住上“小洋楼”,告别泥土屋;通水通“有线”,让生活更便利视界更精彩;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种养协会,引导村民齐心协力闯市场;扩建大包干纪念馆整葺“当年农家”,引得游客潮水一样涌来。
渐渐地,小岗人发现,这个大大咧咧不笑不开口的书记还真不一般――
他点子多。修那条友谊大道东1公里多的水泥路时,他不请施工队,动员村民出工自己修,每人每天还发30元工钱。路修好了,一合计,整整省了20万元,用这笔“巨款”,又一口气铺好了两条生产小路,粉刷了村口的牌楼,修整了小学的操场。
他实诚。修路的日子,他天天泡在工地上,扛水泥、拌砂浆。有一次搅拌好的水泥漏了,他找不到铁锹铲,干脆直接下手捧起来,手都烧出几个大泡;为了卸下送到养猪场的一车猪崽,大雨天他跑到车前伸手就抱,小猪嗷嗷叫着,蹬得他一身屎,一身泥,一身水;他端起剩饭就吃,舀瓢凉水就喝,常和村民挽起裤腿蹲在田埂上拉家常,有时还“抬杠”,争得脸红脖子粗。
他硬气。村里20多间公房、两台推土机长期被人霸占,他晓以情理不成,干脆从镇上请来法律顾问,硬碰硬地打起了官司。公房收回了,他把派出所、消防支队、民兵连驻扎进去,断了那些人卷土重来的念头。
他心善。因为触及某些人的利益,他两次被堵在路上挨了打。第一次,他在村民保护下斥退了那些让他“滚出小岗去”的混混,既往不咎;第二次,他被打得住了院,得知肇事者被抓进了派出所,却打电话给民警替他求情……
“这干部,行!”乡亲们笑了,心疼了,心动了。谁为咱发家致富谋利益,咱就跟着谁!自此,村里原先争斗的两派渐渐消了隔阂,一盘散沙的小岗,活起来了。
路,越走越宽。很快又有喜讯飞传――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蓝图在中国大地上铺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不就是父老乡亲们千百年来一直梦想的终老乐土么?沈浩憧憬着,谋划着,他要让党中央勾画出的美好在小岗生根。
很快地,小岗又被一个个“新气象”映亮了: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被沈浩搬来,为小岗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确定了“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的三步走战略;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和村民文化广场兴建起来,“当干净人、做干净事、行干净路、住干净屋”的“干净小岗”一天更比一天美;《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干部、党员制度》等规章制度出台,“村民自治”稳步推行……
“我这个村支书只能是个引导者,可不能代替你们作决策。只有你们拢起来,成了主体,小岗才能越来越好啊。”63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耳边,时时回响着沈浩的叮咛。
语重,情长。他对小岗的牵挂,何止一个三年?
98个红手印见证发展呼声
总书记的亲切勉励,使他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沈浩日记]2008年10月17日
总书记对小岗的要求,是荣誉,更是动力,也是责任。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潜力巨大。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土地流转、金融、农业结构调整……小岗村这张名片一定能打造得更亮。
2006年底,本是沈浩该回城的日子。村民们舍不得啊,一纸请愿书带着98个红手印,生生扯着他的心。
他留下了。又是一个忙碌的三年。
“我们的第一批产品终于下线了!眼见着就能给村里带来效益,可惜,亲手促成这一切的沈书记却……”捏起一袋“小岗村”牌甜菊糖,美国GLG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副总裁王倩一时失声。
“小岗也能‘造血’了!小岗也能纳税了!”王倩还清楚地记得2009年10月底见面时沈浩的开心劲儿。那时,声音沙哑的他还兴致勃勃地规划着下一步。王倩劝他“该休息了”,他却嘿嘿一笑:“老姐,不能休,不能只你一家来小岗投资啊,我要引来更多金凤凰,让咱小岗万紫千红!”
其实,他引来的企业何止一家呢?从玉菜业、普朗特生态农业园……13个项目已在或将在小岗落户。然而,他依然忙碌奔走。因为,小岗穷啊,这么多年一直没能推倒致富的隔墙;眼前,靠着国家惠农富农的好政策,加上他和乡亲们连年的打拼,总算有些起色了――由一年谈不了一个投资到一个月能谈定几个,从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2300元到现在的6600元,由传统种植业“一统天下”到种养加工多业态初具雏形,小岗要“跑步跨过富裕槛”了,小岗不再只是“名村”,也要堂堂正正地跻身经济强村啦!作为小岗的引路人,他怎么能不快马加鞭呢?
快马加鞭,又要让村民们积极跟进,这就给沈浩出了更大的难题。他明白,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化改革,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得适度集约,要集约就得动土地,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啊!尤其在小岗,这个以“包产到户”为自豪的小村落,土地整治利用,谈何容易!
可沈浩做到了。就拿GLG工程来说,项目落地需要动迁1000亩土地上的240座祖坟。结果,土地丈量?公示?补偿金发放……在村民的一致支持下,只用了21天,全部完工。迁坟那天,村民们忍痛请来挖掘机帮忙。他们跪着含泪向祖宗赔罪:小岗村需要发展,委屈您老人家挪挪位……震天的鞭炮声中,沈浩冲着乡亲们深深一拜:“谢谢乡亲们,我给你们的先人鞠躬了!”
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顺利。自从2006年试行土地流转以来,村民们已记不清,沈书记开过多少大大小小的动员会,反反复复登过多少户门,和多少农民磨过嘴皮子。“你这是想重走‘大集体’的老路子,是想砸小岗村的金字招牌!”“农民没地算什么农民,你沈浩把我老两口养起?”一句句冷话浑话砸过来,沈浩笑笑,继续“腆着脸皮”讲政策,算细账。
也有实在气不过的时候。2006年,为了方便村民生活,也给招商引资创造环境,沈浩提出建农贸市场。全村大会一商议,通过。谁料中间出了岔子――选址要占用村民严家宏一块地,不论如何补偿,他就是不让。沈浩三番五次登门劝说,终于有一天,严家宏答应了。转天,推土机开去了,工人们挽起袖子了,严家宏却坚决不干了。回到租住的小屋,沈浩哭了,七尺男儿的嚎啕,牵扯出几年来的委屈,坠痛了夜色中的小岗。
沈浩比谁都清楚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凤阳县城明代中都鼓楼门额上,明朝开国皇帝、凤阳人朱元璋手书的“万世根本”四个大字雄浑粗放,力笔犹存,醒钟在耳。农业、农村、农民乃国之根本,以民为本,万世不变。作为农民的儿子,沈浩深知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小岗村人的命根子。
抹干泪,洗把脸,继续干。六年了,这样的奔波周折还少吗?
张秀华还记得2006年那个忙碌的除夕。早八点刚过,一个电话把他从暖和的家中拽了出来,是沈浩。
走进沈浩租住的小屋,他正在冰冷的床上躺着,眼角依稀有些湿润。“土地流转太难了,该怎么再推进一下呢?”沈浩疲累地慨叹一声:“你陪我去各家各户拜个年吧,顺便再劝说劝说。”这一拜,就是大半天。很多村民被大过年还在村里忙活的沈书记感动了,点了头;可就这样,依然还有几户不肯。
沈浩不怪乡亲们,他知道,要打消种种顾虑,一是用事实说话,二是必须合法合理合乎农民利益。要帮助乡亲们抬高眼界,让地里“长金子”。他买来《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三农政策读本一遍遍地啃,他向洋专家土专家虚心求教,他在日记里、谈话里反复谈及自己的思考――
“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不做;不利于农民增收的项目,不要;不经过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不流转。”
“小岗村的招商引资,一是要涉农,二是要能够带动农户。”
花开有声,累累结实。渐渐地,占地200亩的小岗种猪场见效益了,创业大学生带领村民建起的179个菌菇大棚“火”起来了,小岗面业、葡萄种植园……一颗颗致富的种子,随着沈浩的躬耕植入土壤深处,等待萌芽。
2008年9月30日,那个让小岗欢欣沸腾的日子,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村里。他和乡亲们拉家常、话农事,乡亲们也争着汇报小岗的新变化。“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总书记的肯定和勉励,让沈浩心里那团火烧得更旺了。
“我一定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把小岗建设得更美好!”沈浩从未忘记自己亲口对总书记许下的承诺。他谋划着,指点江山:将来的小岗,要整体上市谋发展,要打造成“新农村建设实验区”,为国家的三农战略作出新贡献……每缕风声都在诉说:“现在正是小岗发展最好的时期”,他的村民们已蓄足了能量,等待着,实现近在眼前的富裕梦想。
186个红手印见证血肉情深
“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他深爱这个“家”和这些亲人
[沈浩日记]2009年3月7日
今天是女儿的生日,与女儿约好11:30在她宿舍等吃蛋糕。匆忙赶往萧县。女儿有点感冒,多天没洗澡了……在那里生活是艰苦些,但对她今后人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时至今日,爱人王晓勤还不能完全原谅丈夫的“狠心”。流着泪,她一桩桩数说着沈浩的“罪状”――
第一个三年,他要走,我依了他;三年后他还要留。我气呀,一气之下不管家了。他把正上高一的孩子送到老家萧县中学住读,咬牙走了。生活又苦,又想家,女儿打电话哭诉,他听了眼泪哗哗流,还硬撑着劝女儿多吃苦。
“六年了,他在家的时间不到100天。一到春节我就特别难过。每年从年三十中午开始等他,总要等到晚饭都凉了,爆竹都放过了。2006年大年初二,他就要回去。我怎么也拦不住,干脆跟他去。在村里,我问他,这不是家家都住上小楼了吗,你怎么还不回家?他说,那只是个壳,他不能走,要帮着农民们把‘芯’填满”……
沈浩走后,在他的住所里,人们发现了一个精致的包装盒。打开一看,是一只毛绒小狗。女儿沈王一的眼泪“哗”地倾泻而下:一定是给自己的啊,其实爸爸一直挂念着她。
沈浩最疼女儿了,王一属狗,他亲热地唤她“汪汪”。可是六年来,他陪伴汪汪的时日却屈指可数。今年国庆节期间,他硬是挤出两天带女儿去徐州玩,顺便跑跑小岗招商引资的事。汪汪一路唱着歌到了徐州,谁知道,想去逛街,爸爸却把她带进了新华书店,“好女儿,在这里看看书,有个项目,我得去谈下来”。好不容易盼回了爸爸,又被带到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好好看看当年有多苦”。听着爸爸响个不停的手机铃声,想着明天又会很久很久见不到他,王一伤心得一句话不说。回到宾馆,沈浩内疚极了:“乖女儿,别生气了,来,看爸爸给你露一手。”说着,他竟然俯身一扑翻起了跟头,一个,两个……王一再也忍不住了,抱着气喘吁吁的爸爸哭了起来:爸爸,我想你呀,天天想你!沈浩的泪水混着汗水,肆意地流了下来。
92岁的老母亲,还在家苦苦等待着她的“乖乖”。没人知道,该怎样告诉她这个炸雷似的消息。沈浩早年丧父,对劳累一生的老母亲最是孝顺。每次回家,他都会帮老母亲梳头、洗澡,和她唠唠知心话。有一次,聊着聊着,他累得睡着了,老母亲帮他摇着扇子,仔细端详着他,念叨着“乖乖累了,乖乖黑了,乖乖瘦了”,一宿没合眼。
对家人,沈浩留下了永远的亏欠,也正是因为这种亏欠,2006年乡亲们第一次挽留他的时候,他犹豫了;2009年9月,又一份186个红手印送到面前,他再次犹豫了:自己儿子不像儿子,父亲不像父亲,尤其见一面少一面的老母亲,陪她说话的日子还有几天?
可是,也正是这样的亲人,促使他一次次选择了留下。他忘不了,母亲得知他要去当“父母官”的那天,流着老泪声声叮咛:“乖乖,去了就要把人家的生活搞好,要听党的话”;他忘不了,2004年送别他时,10岁的女儿赠他一张照片,背面用稚嫩的笔体写下:“爸爸,我爱你,你要保重身体,还有,不要做贪官哦”;他也忘不了,早逝的父亲终日土里刨食,没享过一天福,自己带领农民们致富了,就是对父亲最大的告慰。
大爱如雨,润泽苍生。在又一次泪别妻女回归小岗的路上,沈浩思绪纷飞。
他想起,离小岗村不远的滁州市里那座著名的醉翁亭,近一千年前欧阳修在这里临溪而渔,把盏吟诗,留下“与民同乐”的思想。
他更想起,胡锦涛总书记得知“红手印”故事后对他谆谆勉励:“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这是总书记对他和村民们的亲口嘱托呀,他怎能辜负这份重托,流连在温暖的小家呢?
满腔爱满腔情的沈浩远离了小家,回到了小岗这个“大家”,把每个小岗人当成了自己至亲至爱的家人。
他在村里盖起了敬老院,办起了幼儿园。每逢节日,他都把村里的孤寡老人走访个遍,想女儿了,他就去幼儿园和小学看一看,和孩子们一起唱歌,拉手做游戏。
他留心着村里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粗粗拉拉,对大家心细如发。春节慰问贫困户,他带着干部们站在上风口,用身体挡住穿堂入室的寒风;小学旁绿化带的树长高了,他立即派人修剪,说剪了才能看清来往的车流,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他用心亲近着老实巴交的乡亲们。村民们去办公室找他谈事,他从不坐在那气派的“老板椅”上,总是一屁股跌进那排小沙发的中央,和村民们肩挨着肩,视线对着视线……
2009年11月3日,当严金昌再次问起他的去留时,他朗朗一笑:“老金子,我不走了,永远留在小岗了!”谁知,两天后,一语成谶。
67个红手印见证生死承诺
生命最后一刻,他仍不忘党的重托,倒下的公仆永远屹立在人民心里
[沈浩日记]2009年11月4日
10时许县长一行来,有农委、土地、林业、招商、政协、普朗特公司等,就土地丈量、农民种麦补偿、县有关部门帮助等讨论。本月18日,生态园应该要开始动工……
11月6日晨6:40,60多岁的老大妈杜永兰来到了沈浩的住所,想赶在这位忙人出门前找他唠件事。她知道,为了村民们找他方便,沈书记的房门是从来不锁的。
推开门,沈浩躺在床上,却怎么也喊不应。他的身体,已经冰冷……
沈浩走了,心源性心脏病猝发。在那个迢迢寒夜,他孤单着,没有战胜突然而至的死神。
你太累了,太累了啊!张秀华跌跌撞撞地赶来了。他记得,11月5日,小溪河镇有关领导来了,滁州市军分区领导来了,枣巷镇党委书记来了,都是谈合作的事。连着商谈三个项目的沈浩脸色显出疲倦,吃过午饭就破例回屋休息了。没想到,这竟成了他见沈浩的最后一面。
怪我没及时拉你去检查身体,我悔啊!村党委书记金乔涕泪交流地赶来了。他回忆起几个星期前与沈浩在此的一次长谈。就在那次告别的时候,沈浩摸摸胸口,不经意地问了一句:“最近这里总发闷,改天去弟妹医院查查看”。金乔漫应一声,他知道老沈天天忙得停不下步子,这一“改天”,还不知何年何月。谁知,这一疏忽,成了永难弥补的悔恨。
你平素不该那么拼命的,可谁劝你都不听啊!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失魂落魄地赶来了。眼见着几年来沈浩越来越黑,越来越瘦,他明白,那是因为沈浩的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平时假日之别。沈浩常说,农民不会因为今天是星期天就不来找你办事,既然入乡,就得随俗。好多次,他白天在村里处理完公务,就驱车赶往合肥会见客商。谈得倦了,只好大口大口地猛吸香烟。然后,连夜赶回村里,因为第二天一早,还有更多事情要处理。
是的,沈浩办成了那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以至于村民们议论他到底“是人是神”,其实,那都是他把休息时间压缩再压缩,一遍遍一点点“磨”来的啊。吃饭没准点,经常冲碗蛋白粉凑合一顿;睡觉睡不踏实,满脑子还是村民们托付的烦心事……喜欢写日记的他,忙得常常连动笔的空闲都没有,只好数着日子空出几页来,期望得空了一一补上。而翻看那些深深浅浅的墨迹,邻里纠纷、土地整理、良种轮替、农机检修……琐碎而庞杂的乡村事务,从不止息,日积月累地磨损着这架“机器”的引擎。
在他那不足二十平方米的住所,除了一柜一床、一桌一椅,几乎再无他物。柜里是满当当的书,农村经济、文学诗歌、新概念英语;床上是单薄的被褥,最初带来的厚被子、电热毯,早就被他送给了不知哪家困难户;桌上堆着19本厚厚的日记,铺着一张近期11项重点工作表,椅上,披挂着几件会见客商才穿的“体面衣服”。
妻子从他床下刨出七双鞋,目光一触,痛哭失声:皮鞋,磨得绽了线穿了底,球鞋,泥泞得早已辨不出颜色,还有一双拙笨的老棉鞋,哦,那就是丈夫喜滋滋提起过的“五元货”吧,几个最冷的隆冬,他都是穿着它走在乡间,走在地头……浩子,你本不该对自己这么“抠门”的啊,你我的工资都足够奢侈一把呀!可是,翻开你的工资折,六年下来只剩了4000多块,其余的呢?他们说,都被你打成借条“借”给了村集体,你不但开着我们的私家小车办公四五年从不报油钱,还一次次自掏腰包垫上了差旅费招待费办公经费;剩下的,被你接济了可怜的乡亲。你看,他们来了――还记得石马新村的殷广勇么?你一次次给他家送去钱粮、衣物、水果,这个家有痴妻幼子的中年汉子感念你啊,他借了20元钱买来烧纸和鞭炮,背着扯着两个孩子,顶风冒雪地去坟前给你磕头。他哭着喊:沈书记,你比我的上人(祖先)还亲啊,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一年四节都来拜你看你;还记得五保户韩庆江吗?那次他哮喘病发作,你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病治好后,又安排他在小岗钢构厂当门卫。他给你磕了响头呢,他说,他的命都是你给的,他现在一个月能挣500多块,你在天上可别再担心;还有你雨夜冲到危房里救出的徐庆山一家,还有吃着你买的奶粉长大的小兴成,还有毛凤英、程玉田、邱世兰……兴成的奶奶特意去村委会要了你的照片,珍藏在柜子里,想你了,就拿出来,看一场,拜一场,哭一场;邱世兰大娘天天守着电视等你的影儿出现啊,她总是哭泣着念叨:“老天不长眼啊,你就把我这条老命拿去,把沈书记好书记好青天给我们换回来吧……”
沈浩,你留下吧,你生前我总催着你回家,现在,我明白了,这里就是你的家啊,这里有这么多爱你的人!你走后,他们哭着按下了又一份67个红手印,要留住你这个亲人;你的墓地,就在村东头你亲手规划的公墓一隅,背靠你辛苦打造的菌菇基地,远眺着生机勃勃的GLG园区,你身侧,是长眠于此的小岗故人。你护卫着小岗,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明天,也永远被这里的人们所惦念……
夜降临,已是皓月当空。王晓勤突然想起学生时代和沈浩的一次对话:
“为什么改名字,沈明月不是很好么?诗情画意的。”“男子汉大丈夫,要什么诗情画意!还是存些浩然正气,做番浩浩荡荡的事业吧”……
浩气永存,忠诚永在。你就是人民公仆心底的那股正气,浩然,凛然,凝成了小岗永远的精魂!
2009年7月3日,江苏大学学生暑期到小岗村进行社会实践,图为沈浩同志向大学生介绍小岗村情况。 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