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某大学有一名大四学生,他用2万元积蓄起步,从上初三第一次投资到现在已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他的成就引来了不少学生羡慕的目光。在不少大学生正在为就业问题苦恼的时候,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的他,正在选择未来的发展之路,是留在目前实习的单位,还是去成立一个私募基金,或是别
这名学生的成长经历虽说只是个案,且难以代表教育本身所承载的全部价值取向和意义,但其创业经历仍不失标本意义。我们不难发现,这名学生身上鲜明的一些特质和优点,正是当前许多大学生身上以及学校教育上的薄弱点。比如说,在学习之外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将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读书之外的社会实践,注意市场和就业动向等等。他的成长经历,在演绎着“知识改变命运”,而最终的结果便是毕业时的“就业无忧”。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注解,给我们诸多的启迪。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学习,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不一定能适合于社会的需求。与社会没有很好的对接,致使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遭遇了尴尬;此外,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去卖猪肉、擦鞋、当搓澡工……虽说其立足现实、从低端岗位做起的勇气和选择值得欣赏,但是仍旧掩盖不住教育和知识的尴尬,也带来颇多的社会争议,甚至引得“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或许恰恰折射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机制不合理、课外实践教育缺失等等,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改革命题。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相关负责人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其中既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也要求高等学校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课外实践教育,还是学生的学习就业指导,都离不开高校以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积极探索和引导。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大学生观念在转变,课外时间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在上海,一些中学已开设课程,为创新实践教育探索方向。知识改变命运,但是新的时代发展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只有不断地探索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有计划地接触社会、注重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这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成长还是就业,以及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