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北文化撞出徐州新面貌

2010-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陈蒙 我有话说

“全国有个东西问题,江苏有个南北问题”,是江苏人的口头禅。但从近两年江苏区域经济增长曲线上,人们惊喜地发现,从2006年起,苏北的经济总量增幅开始历史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且人均GDP、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的增幅均高过苏南。

苏北的进位优势究竟何在?近日,记者深入徐州采访,发现江苏实行的“南北挂钩”政

策,让这座“五省通衢”之城在柔润细致的吴越文化与雄浑壮阔的楚汉文化的相互撞击与交融下,经历了一场从麻雀到凤凰的嬗变。破解徐州发展的秘密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苏北腾飞的真正原因。

观念嬗变:从“差不多”到“蛮好的”

“同样表示做事情程度,苏南人喜欢说‘蛮好的’,而我们这儿的人凡事都喜欢说‘差不多’,虽然是口头禅,却代表了工作标准与发展理念的差距。”一位曾经到苏南挂职的徐州干部随手拈来一件小事。他在一次普通的宴会上,很奇怪地发现所有的桌椅、茶杯摆放横竖都是一条直线,打听之下,才知道会场布置都是“打线”的。“追求完美,而且肯动脑筋,摆桌子这样的小事都做到‘蛮好的’。同样的工作,要是放在苏北很多地方,‘差不多’整齐就行了。”这位干部感慨地说。

为了实现苏南苏北比翼齐飞,从而解决多年遗留的历史问题,江苏一直在进行不懈的努力,也经历了一个扶贫方式与思路的转变过程。最初是向苏北送钱送物,但发现苏北变化缓慢。于是,江苏转变策略,将“引资”变为“引智”,“扶贫”变为“扶志”。这样,一大批苏北干部抱着“必取真经”的心态来到苏南,而苏南干部则带着甜润软柔的“吴侬软语”来到苏北。

在徐州,处处能感受到两种观念和文化碰撞带来的变化。南京新街口商圈竞争之激烈全国闻名,金鹰国际另辟蹊径北上徐州,把南京的夜市经济理念移植过来,现在徐州市区商场普遍晚10点以后才打烊,节假日常常持续到12点,晚间消费额占比因此从初期的10%上升到40%。徐州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过程中,景观绿化引入了苏南园林布局的理念,让几个想“差不多”完工的绿化公司返工6次,使得最终呈现的“蛮好的”绿地令市民惊喜不已。来访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惊异于徐州的变化,在他的力主下,中德两国政府合作的矿山生态环境项目落户徐州。

路径嬗变:从“亦步亦趋”到“找到自我”

除了干部挂钩,苏南与苏北在经济上的融合也越来越深。2006年以来,徐州已经先后有丰县、睢宁等6家省级开发区与无锡合作共建园区,涉及24个工业项目、3个基础设施项目、4个安置工程项目。走访这一座座花园般的园区,记者不由从心底惊叹,这里何止是一个工业园,更是一座现代化人居新城:制造业集聚区、商务商贸区、生态休闲区等五大功能板块分明,球场、游泳馆一应俱全。

曾经担任过昆山市委书记现任徐州市委书记的曹新平是“昆山模式”的缔造者,在苏南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苏南与徐州共建的开发区在建设之初就从苏南某些开发区的“前车之鉴”中汲取教训,注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开发,因此起点很高。“徐州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性,我们不能照搬‘苏南模式’,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产业模式。”

“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徐州老工业基地容光焕发:作为江苏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人均GDP实现了3300美元。 2009 年上半年GDP达1091.46亿元,同比增长13.3%,8项主要经济指标7项位居江苏前列;招商引资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也有突破性进展,中能光伏、罗特艾德、维斯塔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先后落户,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城市竞争力水平快速进位,在全球最具竞争力500强城市中排名325位。

发展嬗变:从“灰头土脸”到“万紫千红”

南北文化的融合带来了徐州观念与路径的变化,撞出了徐州发展的新面貌。“徐州现在就像一个大花园,里面开满了万紫千红的花,从生态环境到干部精神面貌,都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变化!”徐州市代市长张敬华自豪地说。

作为多年的“煤城”,徐州背上了环境污染的巨大包袱,曾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重点城市之一。而如今,徐州通过见缝插绿、扩湖增绿、延山扩绿等方式,先后建成一大批公园景点和绿地景观,向世人呈现了一座“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城市。

如果说城市的生态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面子”,干部的生态环境则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深层“里子”。自2003年起的“万人评议机关”已经持续七年,并且不断走向纵深。在最近的一次万人评议大会上,徐州首次将包括国土、市容、交通、规划、物价等54个热点部门行业的100名处长亮相媒体,接受全市人民的评议。按规定,评议中排序末位或末两位的部门将被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相关领导须接受诫勉谈话,部省属单位则通报其上级主管部门。“每年的万人评议都让人提心吊胆,对于落后的单位,市委书记会当堂怒喝。”一位处级领导告诉记者。

行走在徐州,在政府官员朝气蓬勃的脸上,透过市民百姓轻松愉悦的笑容,记者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巨变,也明白了苏北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