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所工科院校的人文追求

2010-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潇怡 姚晓丹 我有话说

新年之际,一位高中教师给记者展示了一张令人哭笑不得的贺年卡。他曾经的学生、正在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学生,在这张贺年卡上写道:“我在您膝下嗷嗷待哺三年,不胜感激。”在刚刚结束的公务员考试中,许多理工科考生表示,对他们来说最难的题目恰恰是“中国最咸的湖泊”等常识类的问题。而对于不少文科出身的人来

说,工资税率不会算、灯泡不会换,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

很长时间以来,高中阶段是否有必要文理分科的争议一直存在。无论结果如何,理工科学生有文科短板,文科学生同样有理科弱项,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时曾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倡学理科、工科的也要学艺术,学艺术的也要学工科、学理科。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应该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爱好”。

大学教育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记者日前在北方工业大学采访时欣喜地看到,北方工业大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探索之路。

“工科生也需要思考问题的支架”

文理分科带来了专业细分的科学理性,却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学生的知识面偏于狭隘,进入社会以后,往往显示出能力的缺失。“文科学生对科学很茫然,理科学生对文化很疏远。”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的老师们这样总结目前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针对这样的现象,北方工业大学提出了“培养能欣赏艺术、了解艺术的工程师”的口号,并成立了文史教研室,开设了《大学美育》等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高校最关键的工作是培养人,而人文素质教育对人的成才、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校党委书记吴晚云说,“在工科严谨、机械的体系中加入人文素质和艺术的灵气,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也对工科毕业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技能服务社会提供了保证。”

“工科学生也需要思考问题的支架。”同样是理工科出身的校长王晓纯则从更偏向应用性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要使工业的产品人性化,就必须在产品设计的时候考虑人文、美学的关怀,运用思考、组织、查阅等人文素养把工科基础技能体现在项目中。这无疑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考验。”

“国外很早就开始尝试通识教育,让工科学生学习文化经典,文科学生学习科学经典。”文法学院王德岩老师认为,对理工科院校学生开展通识教育的办法,既可以克服分科带来的知识的狭隘,又可以解决过于注重应试带来的知识浅薄等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沈致隆在哈佛大学参观的情景令他深受触动。哈佛大学艺术馆里收藏了十五万件艺术品,几乎所有能叫上名字来的伟大画家都有作品在展。但是,哈佛并没有专门学美术的学生,这些画作只是提供给师生欣赏的。沈致隆认为,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不同学科相互启发,互相作用,能实现学科的交叉和创新。他说:“哈佛大学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的目的就在于此,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大家’”

然而,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多科型院校,北方工大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毕竟无法和国内人文学科的著名院校相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北方工大想出了开放式办学的方法。“要让学生接触到最好的教育,就要把一部分的讲台让给人文素养最优秀的大学者,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大家’。”王晓纯说。

于是,学校想方设法引进最好的教育资源:江平、金元浦、汪民安……一位又一位名师走上了北方工大“人文素质大讲堂”的讲台。自2008年中开始的一年多以来,“人文素质大讲堂”共邀请了30多位名家,所涉猎的题目范围涵盖了文学、史学、美学、哲学等各个方向。

“每来一个学者,都会吸引我们在课下打开他们的经典著作,去感受他们思想的光辉。”艺术学院广告学大三学生赵洋担任校广播电台“书海拾贝”栏目的制作工作,她告诉记者:“人文素质大讲堂这个平台不仅能够让我迅速地接触到以前所不了解的人文经典与常识,还开启了我们对未知领域的兴趣。”

当代大学生注重信息的迅速吸收,对“短、平、快”的读物非常欢迎。相较之下,经典著作在他们当中却显得乏人问津。而经典的阅读对于教导学生接受通识教育、进行人生意义的探索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鉴于此,北方工大在开展人文素质大讲堂之外,采取了出版物编纂的方式,作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另一环节。

这一系列旨在通识教育的出版物以《大学生GE阅读》命名,取英文GeneralEducation(通识教育)之意。学校邀请了活跃在人文学术话语最前线的一批学者担任写作和编纂工作,他们还特别把编著群体定位于50岁以下的中青年。目前已经完成的三期《大学生GE阅读》刊物开设了“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等栏目,内容广博、文风文体不拘一格。“学校给每间宿舍都配了一本《大学生GE阅读》,帮助我们加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大二学生王军告诉记者。

此外,北方工大还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结构性课程列入了针对全校学生的公选课,并专门开设了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生活美学、创意文化、中国诗学、中国戏曲等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向全校的学生铺开。

“我们所做的这些归根究底是为了教导学生学会成为一个人。”对此,承担这些课程开设的文法学院老师们表示,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具备探索人生意义的能力、具备完整的人的修养和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同等重要。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是文科生的专利,而理科学生更加需要的是实验、计算、画图。北方工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却让老师们坚信,专业课和通识教育并不矛盾。刚开始上素质教育课程的时候,一些老师也不理解――学生的工作很好找,为什么还要上这些课程呢?人文素质课能让专业成绩提高多少?就业率又能提高多少?

事实回应了老师们的质疑――人文素质课程甫一开办,就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一名计算机系学生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这学期选的《大学美育》,虽然是美学知识,却融入了文、史、哲、艺的内容,给我拓展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带来全新的思考。”

据了解,在学校所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中国文化经典阅读》最受工科学生欢迎。一些对文学、艺术概括提炼的课程,比如《中国艺术的审美精神》等也很受欢迎。“我们有一个系统,开始是《大学语文》等基础课,下面是唐诗、宋词鉴赏等,再下面是更具体的书法、美术等,再然后就是作品背后的文化思想了,比如书法背后就有一个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点、线的铺陈疏密都有讲究。虽然不能全选,但如果有计划选修,学生就会形成一个很完整的知识结构。”文法学院院长郭涛告诉记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