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发展
正面临着新的时代机遇。为深刻总结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在长期实地调查文化产业发展与政策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对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陕西、山东、重庆、西藏等地的有关部门和文化机构进行了调研,与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对相关数据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与分析,并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公众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十六大以来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期的中国文化产业克服了历史起点较低、人们的产业观念存在分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文化体制改革难度较大等困难,不断开拓,成效显著。
1.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展开,确定北京、上海、广东等9地和35家文化单位具体承担试点任务。安徽、四川虽不是试点但实质上也承担了部分试点任务。2006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文化体制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同年7月,《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实施。一批大型国有文化单位成功转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日益深化。2009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同年,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背景下,《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跟进,决定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事业性文艺演出院团转制为企业。按中央要求,2011年底以前所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将基本完成转制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纵深发展、攻坚克难的新阶段。
新时期以来,我国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包括《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2004)、《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2005)、《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2007)等。除总体性政策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文化产业部类政策,如《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2005)、《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等。全国31个省市区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均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大都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些地区还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或促进会。
2.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为新的跨越夯实了物质基础
(1)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较高水平,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大幅度攀升(见图一)。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2)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增速明显高于GDP与部分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
近年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不仅高于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还高于同为朝阳产业的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速度(见表一)。
(3)文化产业有力促进了就业增长和税收增加
2001年我国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人员总数为145万多人,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变为1200万人(不完全统计)。文化产业也促进了税收增长,仅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贡献的利税就已达500多亿元(1998年为7.9亿元)。
(4)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国际文化市场份额显著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据联合国五大机构发布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额为613.6亿美元,成为全球创意产品的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核心文化产品出口的增长率也远远高于美、英、法、日、韩等国(见图二),版权贸易逆差状况得到逐步改善,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方输出版权达2417 项。
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快,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约瑟夫・奈对笔者说,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增强,这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亦作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称,2000年到2005年,中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10位上升至第7位。据芝加哥全球事务学会2009年的调查,中国的软实力名列全球第三,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受访者甚至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名列第一。
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除我国整体经济长期高增长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外,文化产业政策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为以后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那就是:正确把握执政安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正确把握文化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与国内适应能力的关系,正确把握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开放的节奏与力度,正确把握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稳定与创新的关系。
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了新的条件:
1.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地位明显提升,文化产业社会投资增加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挥文化产业破冰增长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第一次将文化产业提高到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纳入国家产业规划体系,充分说明国家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标志着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发展文化产业的氛围进一步成熟,社会投资进一步活跃,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财税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增强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 2008 年全国GDP 已突破30 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仍保持了较高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也在稳步提升,2008年已逾6.1万亿元。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国家财政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在2009年年度预算安排中,中央财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投入,总计约10亿元。财政部还将注资引导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其他财税资助政策措施还会不断出台。我国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所以抓住“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机遇十分重要。
3.国内文化消费水平提升,国内生活性文化消费市场还有巨大空间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7.9%和43.7%,国民文化消费增长势头喜人(见图三)。现阶段我国文化消费总量为7000亿元左右,而正常的文化消费应该在4万亿元左右,缺口达3万多亿,增长空间极大。尤其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农村文化市场有待深入开发。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精神,有利于国民文化消费能力的释放。
4.中国经济亟须转型,国内生产性文化市场广阔
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与外在压力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服务,增加文化附加值,使其重新焕发经济活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这就给文化产业创造了服务性机会。中国承诺大幅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也为属于低碳经济的文化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5.世界对中国的注意力与文化兴趣日益增加,国际文化市场空间快速扩张
伴随着新中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更加正视和关注中国,国外民众对我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客观上营造了有利于我国文化外贸发展的氛围和条件。另据被称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的估算,2020年全球核心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万亿美元,不断扩大的国际文化市场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扩张空间。尚未结束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我国文化产品进入国际主流社会,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开拓国际市场、并购国外文化资产,在境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等提供了机会。
6.近年来文化人才爆炸性增长,文化产业创业热情高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充实
上世纪末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已累积培养了3000多万名大学生,他们怀揣梦想,创业激情高涨,充满创意思想。加上已经培养和正在培养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适合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现实和潜在人才总数极为可观。据笔者调研,许多大学生十分看好文化产业前景也愿意进入该产业发展。如果政府引导得当、企业使用得法,如此庞大的基础性高素质人才群体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7.新的数字技术带来文化产品形态与业态创新的机遇
随着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和3G时代、Web3.0时代的到来,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方兴未艾。如果能够抓住新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良机,加快完善文化创新体系,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催生新的文化业态,那么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8.继北京奥运会后,上海世博会带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第一次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办的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全球顶级盛会。它不仅将直接推动我国会展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将全面带动新兴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各个文化产业领域,尤其是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
三、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文化产业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1.文化创新能力欠缺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结果,中国的创新能力居全球第27位,落后于新加坡(第1位)、韩国(第2位)、美国(第8位)、日本(第9位)等。本次调查中大家普遍感到遗憾的是,我国文化原创能力十分欠缺,约翰・霍金斯也有类似感叹。突出表现在:我国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产品复制能力强大,原创能力低下,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产品稀缺;高端尤其是大师级文化创意人才较匮乏,制约着中国文化原创能力的提升;文化业态创新不足,文化业态创新尤其是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成形于国外,我国尚处在“拿来”阶段。
2.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引导者缺失
我国大型文化集团仍存在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截止到2009年11月初,按中国证监会的分类标准,沪深股市传播与文化产业板块仅有16家企业,市值共计1127.2亿元,相比1670家的上市企业总数和逾24万亿元的总市值,分量太轻。《财富》杂志发布的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显示,上榜文化企业全部来自国外,仅迪斯尼、时代华纳和新闻集团的总营业收入就达1178.23亿美元,超过我国所有文化企业的同期收入水平。中国企业500强的榜单上也仅有2家文化企业,且排名靠后。2008年评选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没有一家营业收入超百亿。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在建设中也存在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经济效益较为低下、商业模式不成熟、赢利模式单一、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3.文化“走出去”的产业基础不扎实
近年来我国文化外贸发展很快,但其中多为初级产品,高端文化产品出口相当稀少。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近年版权贸易逆差在7.5:1左右。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骨干力量还无法与国外文化集团相抗衡,加上“走出去”的时间还不到7年,对国际文化贸易规则还不够熟悉,没有多少成功范例可资借鉴,加之文化贸易摩擦又呈上升之势,增加了“走出去”的阻力。2009年底爆发的迪拜债务危机还警示我们,国际市场风险较大,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值得认真研究。
4.国民文化消费还未得到充分激活
2008 年我国人均GDP 突破3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估算,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实际上只有7000亿元左右。由于受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国民文化消费保守等因素影响,刺激国民文化消费的动力不足,充分释放文化消费能力的方法还在探寻之中。
5.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的互动有待加强
文化创意产业及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其他行业紧密结合。而我国文化产业沟通平台建设滞后,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数量较少且地位较低,没能发挥产业发展“润滑剂”的作用。同时,文化管理中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的情况较为严重,缺位越位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管理部门画地为牢的意识还比较强,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主要政策建议
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更上一层楼,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因素,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文化产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文化产业政策落实
调查发现,我国虽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但许多政策却不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个体所了解,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存在一些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现行文化产业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建立有效执行机制,加强对文化产业政策的督促落实。可考虑由各相关部委组成联合巡视组,按需到各地检查督促政策的落实。
2.科学管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议研究制定文化产业规划管理办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与法律地位,减少政府换届与领导调动等因素对规划执行、项目推进的负面影响。当前尤其要考虑科学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统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局。
3.加强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
大幅增加对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投入,应对下列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项研究: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统计指标体系、文化产业基本信息数据库、文化产业政策绩效评估、文化内容管理制度创新(如分级创作、定向引进与传播等)、政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如高校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文化产业多头管理的解决方案、文化产业呼应国家海洋战略的政策设计、刺激文化消费的有效措施等。
4.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突破中小文化企业资金瓶颈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包括以个人工作室、一人公司等形式存在的文化创意个体)的补贴和奖励,建立健全文化品牌、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抵押、质押制度,鼓励银企合作共同开发文化产品和市场,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投资文化企业。通过国家注资设立文化产业创业基金、实行创业辅导制度等方式,对文化创业团队和个体大力扶持,提高文化创业的成功率。
5.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和模式,破解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匮乏难题
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并启动“中国文化创新计划”,营造有利于培育出高端人才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人才评估体系等各个层面进行改革,以最终培养出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融汇中西、影响世界、能够做出原创性贡献的文化大师。这是关乎中国文化产业甚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百年大计。
6.优化创新集群化模式,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
建议顺应产业融合趋势,重点在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部或周边建立文化产业“园中园”或“园边园”;结合文化产业特性,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建立“虚拟文化产业园区”,增强园区建设实效,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7.有效提升国家形象,塑造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价值观
国家形象是影响中国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影响中国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而媒体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国家可在海外建立吸收各方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全新媒体,提高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同时,启动中国价值观研究工程,全面清理和构建面向世界、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国价值观,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充足的精神资源。
8.放宽投资领域限制,探索公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结合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模式
建设中国特色文化产业,要求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公有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新的实现方式,提高国有资本活力,更加注重发挥社会资本在活跃市场、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增强非公有资本进入的动力,促进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相结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运转。
9.组建全国性文化产业行业协会,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目前,成立全国性的文化产业协会的时机基本成熟,一些热心人士也做出了积极努力。笔者建议尽快设立统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协会,各地设立地方文化产业协会,利用文化产业协会和其他关联产业协会的互动合作机制,来推进文化产业和关联产业的融合与联动发展,切实促进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图一近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图
表一产业增速比较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二2001 年―2005 年中外核心文化产品出口的平均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
图三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情况图
(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测算,文化消费支出由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扣除教育支出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