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轮回》这本书的主题是通过比较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来寻找一种金融稳定与治理的新范式。这本书分成16个章节,前半部分解析亚洲金融危机,后半部分讨论当前的全球危机。
《十年轮回》这本书值得一看的原因有四:
一是它生动描述了亚洲金融危机演变的各个细节,让人身临其境。这本书披露了相当多的重要文献资料,并涉及了国际金融界的许多重要人物。以亚洲金融危机中第一个受到冲击的泰国为例,在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泰铢放弃与美元挂钩的爆炸性消息之前,泰国央行家以及亚洲地区的货币管理当局并非对情况毫无防备,当时国际游资通过日元套利交易来投机泰铢早已不是新闻,“前两次发生在1996年7 月和1997 年1-2 月”,在1997年5月24日,泰国央行曾经邀请亚洲地区的央行家们“就市场投机和保卫本国货币的方略交换意见”,“会议开得非常严肃,很像作战室里汇报战况和传达指示的会议”。尽管央行家们早已对市场心神不安,但他们还是“大大低估了市场的威力和经济潜在的脆弱性”。结果,货币危机很快席卷了亚洲。这些教训对于读者反思当前全球货币金融形势必然会有深刻的启发,美元已经取代当年的日元成为广泛使用的利差套利交易货币,而迪拜酋长国、希腊等国家的财政金融形势日益扑朔迷离,历史是否会重演呢?
二是(也是更重要的)它更加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危机背后的一些结构性、长期性和制度性成因,正是这些难以改革的因素才促成了危机的“十年轮回”。在作者看来,“一国的危机与国内市场、政策和制度的失败相关,而全球危机则与在网络化世界中通过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而传导的失败有关。”对比本书前后两部分关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阐释,读者很容易发现,监管政策失误、金融机构道德风险、跨境套利资本流动、对金融业跨地区以及跨市场联系程度的低估等等诱发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用来解释当前的危机成因。当前全球经济看起来进入了脆弱复苏的阶段,人们似乎又开始乐观起来,以致于又忘记了继续推进那些结构性问题的金融改革。“危机是一个事件,而变革是一个过程”,诚哉斯言。
三是像作者这样兼具中央银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经历的高层官员出来写书的例子为数不多,在亚洲尤其如此。在本书的第二章,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问题,尽管日本的资产泡沫机理与其他国家的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是“为什么通常一本正经和保守的日本银行家过分热衷于资产泡沫呢”?这个问题不仅对读者深刻理解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颇有助益,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资产领域频发的泡沫现象具有重要启发。作者通过与自己的日本老朋友交谈,广泛收集资料,发现上述问题的答案在于促成日本官商精英连通一气的“退休挂职制度”,这种制度使得裙带资本主义成为日本经济金融体系的痼疾和诱发巨大泡沫的根源。反观今日,各国有没有类似日本的情况呢?
四是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提供一些来自局内人的“内幕信息”,还包括了他本人丰富的监管经验与知识,最重要的是他在国家金融战略以及金融监管方面的智慧。写作时很少有作者能够像他这样将历史事实、个人经历、金融理论有机融合在一本著作之中。比如在本书第三章,读者既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来自亚洲的金融监管官员的成长历程,也可以附带地了解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情况、20世纪70-80年代的马来西亚金融监管,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香港证监会等机构的运作。
这本将近45万字的著作可以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随手翻开一页都能找到一些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全书文风相当文雅,翻译颇显功力,尽管偶有小瑕疵,也无可厚非。
专家点评:
想要理解全球金融危机和作为其先兆的亚洲经济危机,沈联涛博士的这本《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十分值得一读的好书。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迄今为止,将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书籍为数不多。这本书的出版将会对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新的启迪。
――刘明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马来西亚)沈联涛著杨宇光、刘敬国译上海远东出版社38.00元(平装)
作者沈联涛[马来西亚],现任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马来西亚总统经济顾问。曾于1998年10月至2005年9月连续三届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目前,他主持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主办的亚洲资本市场论坛。作者毕业于英国Bristol大学,获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曾经撰写专著《银行业重组:1980年代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