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图片:四川遂宁以电子产业园为平台,帮助企业提速增效。图为忙碌的技术人员。资料图片
2009是不平常的一年。
从年初的焦虑与不安
这一年,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挑战,来自于年初,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连锁反应,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产品受阻,沿海一些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相继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企业大量员工失业。这一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机遇,来自于科技。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我国的科技正是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期,进行着力量整合,蓄积发展能量,为科技力量的爆发寻找着突破空间。
应对危机科技展现力量
当一场百年罕见的经济危机袭来时,党和政府迅速反应,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打响了一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役。
在这场遭遇战中,企业首当其冲。当许多企业遇到极大困难之时,却也有不少企业逆势发展,那些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不但没有受到危机影响,反而在危机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科技创新成为应对危机的根本力量,帮助企业提高企业能力,就成为科技部门的重要职责。为此,科技部制定了《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上万名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国家科技计划为此安排经费6.4亿元,天津、上海、江苏等14个省市落实配套经费,总额达7亿多元,用于支持科技人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出的研发项目。
如果说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还只是一时之需,那么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为此,我国研究制定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通过积聚人才、项目、资金、管理、政策等各种创新要素,全方位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了通过企业组织创新来实现技术创新,我国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科技管理部门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认定了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联盟等20个联盟,并带动地方构建了上百个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些联盟有效地积聚了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更快地与产业结合。二是着力建设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50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认定工作正加紧进行,这些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将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工作。三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目前,国家级试点企业已达400多家,各地方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00多家,这些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开展科技行动
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是2009年各项工作的主旋律。科技工作围绕这一主题,按照国务院要求,对重大专项的实施计划进行了调整,加快了对扩大内需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已有较好基础、可以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实施进度,取得了数控重型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新型流感药物等一批阶段性成果。在组织实施方式上也进行创新,突出企业在实施重大专项中的牵头作用,一批活跃在国内相关领域科研和生产一线、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参与到专项实施中来。
去年,我国加快实施了一批已有工作基础,包括对产业振兴和拉动内需有重要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大规模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如对“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高速铁路装备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对“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一批有基础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组织实施和推广应用步伐,为钢铁、石化等重点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提供科技支撑。
近几年,民生科技日益受到重视。去年,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党和政府更是将民生问题列入重中之重。科技战线围绕惠民生展开了科技工作布局。在农业方面,加大对现代农机装备、粮食丰产技术、农产品加工等的支持力度,开展了技术集成示范,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如集成创新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技术模式,建立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使农业创新技术得到有效扩散,创造了双季稻亩均1350多公斤,黄淮区小麦玉米两熟亩均1770多公斤的高产纪录。
许多年的实践表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农民种植技术的提高。科技部着力落实《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在前几年开展科技特派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这一工作力度,十几万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创新创业,把科技送到农村第一线,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此外,围绕国家需求,在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重点部署了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及重大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为改善民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
2009年我们走过的足迹,步履沉稳之余又感任重道远。这场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这场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散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而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所致。我国一批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停留在拚设备、拚资源、拚劳动力的层次,一遇外部风吹草动就经受不起冲击。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其实中国的经济问题我一直讲,根本上还是结构性的问题。就是我常说的,我们经济上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焦点还在于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包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地区结构、积累与消费的结构。更为重要的就是要运用科技的力量来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面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及时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坚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立足点,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促进增长与改善民生相协调,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比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然而,放眼长远,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沿袭老路已经走不通了。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客观现实条件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在这一进程中,我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并不希望遇到金融危机,但面对这场危机,除了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外,我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已刻不容缓。国际金融危机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客观地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形成了一个倒逼机制,加快了我们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步伐,这或将成为我国科技革命的新的起点。
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了我国近代史上四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过程: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当时的清王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尊,关上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由于满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麻木无睹,错失良机。第二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洋务派发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但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对近代科学技术认识的肤浅终告失败,使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由于军阀混战及外敌入侵,使中国失去了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机遇。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学技术基础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又失去了参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
回眸2009 |
来自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表明,去年以来,我国集中加大了对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一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解决了风电机组整机自主设计和关键零部件瓶颈技术问题,攻克了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档变速器”等一批重大成果。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在全国13个城市开展“十城千辆”示范工程,一批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
“在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得以巩固的时候,应该而且必须开始考虑长远的事情。长远的事情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科技和教育。要使中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有一支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发展的后劲之所在、力量之所在。”这是温总理的声音。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要将近期措施同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着力发展新能源、生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经历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科技战略部署。
我们要把握好重大机遇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让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梦想,向历史交上无悔的答卷,这是后危机时代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我们将坚定地沿着这一目标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