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国家科技奖看科技创新的“晴雨”与“风向”

2010-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宇皓 我有话说

1月11日,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在评奖过程中,专家评审的难度越来越大。有时,很难取舍。”在谈到对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感受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军这样说,“这表明,近年来,在我们国家,对科技自主创新的关注度和对此的人力、物力投入,都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家科技奖一向被认为是我国科技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鼓励创新的“风向标”。这一次,又昭示了怎样的“晴雨”与“风向”?

致敬,向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在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名单上,“《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获得代表我国基础研究最高成就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颇受注目――在2007年和2008年,这一奖项的一等奖曾连续两年空缺。同样令人注目的是,这一项目开列的十位“主要完成人”中,已有三位的名字被标以沉痛的黑框。而在他们背后,为此工程付出心血的科学家,还可以开出长长的名单。

众所周知,基础性研究往往远离公众视线,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卓越贡献,大多不为人知。《中国植物志》的编撰、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科学巨著,它以80卷126册、5000多万字、9000余幅图版的规模,收录了我国31000余种植物,被誉为“中国植物资源的‘国情报告’”。更令人感动的是,这项工程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提出设想,到梦想成真已历八十载春秋。该书由中国四代科学家执著接力,全国146个单位、312位作者、164位绘图人员根据采集的1700万份标本,经过长达45年的编撰方告完成。

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这个项目,不仅是项目参与科学家应得的尊荣和奖励,更被视为是向所有奉献于科学研究、甘于寂寞的科学工作者奋斗精神的致敬。

引领,打造中国核心竞争力

科技自主创新对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繁花似锦时的沃土培基,是严冬酷寒中的艳阳高照。

山东如意集团对此感受最深。此次,他们与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共同开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以一克羊毛为例,凭借这项技术,如意集团把从原来意大利人保持的抽到180米高支的世界纪录提高到了500米。如意集团在毛纺、棉纺领域创造的两项世界纪录,被誉为“国际纺织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不仅如此,该技术还可将原来只能作为低附加值产品的原料进行高价值使用,将原来不能在纺织领域使用的纤维原料实现应用。

也正是凭借这项技术,在全球金融危机带给纺织业的漫长寒冬中,如意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专家保守估计,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至少使纺织行业增加上千亿元产值和上百亿元利润。

国家科技奖通过奖励,实现对企业创新的引领。这不仅表现为对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推动,还体现为对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攻坚。

在2009年度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36%的获奖成果集中于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中,这既体现了我国在这些领域已拥有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也表明了国家对此重点扶持,推动战略高技术产业化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唯有科技创新,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这也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国家的立足之本。

科技,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高速铁路,是去岁百姓热议的话题。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高速铁路发展将极大改变中国人的出行乃至生活方式。

为此,国家科技奖在2009年的评选中,特别增设了“铁路运输专业评审组”。而这,也被看作是其关注科技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评选结果也表明,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获奖项目中,可直接用于促进民生的成果达17.6%。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在京广、京沪等9条、6000多公里铁路主干线的既有线路大提速中,平均缩短旅客30%至40%的旅行时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解决了飞机自身定位误差、航路空间容限等多个涉及航空安全的重大课题;第四军医大学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因其在治疗7410例顽固性疼痛患者的有效率超过90%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医科大学等单位的“复杂性疾病维医病证及其方药的一体化研究”,结束了维医药没有国家标准的历史,其研制的9种治疗复杂性疾病的现代维药投放市场,实现了维医向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为改善人们生活作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技奖用自身的方式表明,科技以人为本,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创新,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参与者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国家、科研单位、企业的责任,每个公民都应该参与其中。截至2009年,已有14名来自基层的普通工人、农民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此次,各有两位工人和农民获此殊荣。

――王康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宝钢分公司轧钢工、高级技师。在宝钢冷轧车间工作30年,从一名操作工成长为宝钢技能专家。他发明的“高速冷轧带钢多功能在线检测技术”,在生产速度每秒钟30米的情况下,自动检测带钢缺陷准确率达到100%。该项目获得了10项专利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以亿元计算。

――江苏省电力公司泰州供电公司信息中心主任许杏桃发明的“供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集中控制系统”,将软件技术与供电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供电网无功补偿和调压设备的网络化运行,对电网实行实时控制,确保电压最稳、电损最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供电网传统的无功电压控制方式。

――吕平安,河南温县普通农民,在自家责任田里潜心研究小麦育种30年,成为小麦育种家,先后培育出“豫麦49”、“豫麦49-198”等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其15亩“豫麦49-198”平均亩产超过717公斤,创造了我国黄淮、长江、北方三大冬麦区15亩连片小麦平均单产最高纪录。

――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郭玉富,自主研发的“4YW-Q型全幅玉米收获机”,突破了长期制约我国玉米必须对行收获的技术瓶颈,拥有13项专利技术,可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果穗剥皮和秸秆还田或回收,并以其“适应区域广、工作效率高、动力消耗低”而得到普遍推广。

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能得到国家科技奖的表彰,这样的创新榜样证明――只要肯钻研,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参与建设者。

戒躁,从国家科技奖励开始

细数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7人获国际科技合作奖,为历年最多;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比例达到58.3%,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留学归国人员比例超过60%;长期在低谷徘徊的科学普及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

此外,2009年是实施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第一年,通过制度设计戒除科学研究中的浮躁之风,是此次评奖本身不能不提及的一大亮点。

胡晓军副主任谈到了两个颇具典型性的小例子。

“以往,有评审专家提出,有些项目实施的时间很短,效果还难以看清就被推荐参与评奖。由此,甚至造就了一些‘报奖专业户’――每年都有项目报奖。为了杜绝这样的现象,这一次,我们把一个项目从实施到验证推荐的时限从1年延长到了3年,尤其是对工程类的项目,让其经历更长时间的检验更为重要,这也体现了科学态度。”

“再如,以前每到项目推荐的时候,报上来的材料堆积如山。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这三大奖中,以往对推荐项目的附录材料没有明确限制,导致附录的论文成果动辄数百篇。有些人认为,凭数量堆积就能‘堆’出一个奖项来,为此甚至毫无必要地将一个课题拆分成若干子课题。为了不让‘数量’取代‘分量’,我们规定,2009年推荐项目的附录论文成果不能超过8篇。原来几百页的推荐书,现在只需要四五十页就可以了。同时,我们还对推荐书进行了改革,使其更简洁也更清晰、最大限度地使用电子版……为科技工作者减负,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只要花少量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项目推荐,最大限度地减少物力、精力的耗费。”

“杜绝浮躁的学风,是我们国家科技奖的一个责任。”胡晓军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