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倾情只为花更妍

2010-0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付小悦 我有话说

“时间与风是有关系的,我们在青葱的初秋搭乘民族团结的和风来到北京,来到文学的最高殿堂鲁迅文学院。而今,风吹开了冬季茫茫白雪,吹来了新的一年,吹来了55个兄弟姐妹挥手泪别的归程。”德昂族女作家艾傈木诺用这样充满诗意的话语总结自己在鲁迅文学院四个月的经历。

1月8日,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

级研讨班――少数民族作家班结业典礼举行。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培养中青年作家的重要基地,鲁院开设的这次高研班意义特殊:55名学员分别来自全国55个少数民族,又恰逢新中国六十华诞,可谓是一次标志性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的“全家福”。结业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来到鲁院看望学员,勉励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珍惜我国民族文学事业发展面临的极好机遇,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植根民族传统、汇入时代潮流、创作精品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进步写史立传。

课内课外,感受时代使命

“我这颗瘦弱的种子,突然间吸收到丰盛的营养。50多位国内一流的作家、专家、学者给我们授课,让我站到文学的高度,重新定位自己的创作方向。”回族作家冶进海这样记述自己的收获。55位学员大都是来自少数民族主要集中聚居地的基层作家,他们生活积累丰厚,文学信念坚定,在本民族文学创作领域业绩突出,但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何拓展视野?如何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看待本民族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并把这种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如何把来自生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具有美学意味的文学作品?为此,鲁迅文学院精心安排了文学、国情、时政、音乐、美术、戏剧、宗教等大文化课程,四个月里,学员们听取了48场各类专题讲座。

“第一次以德昂族的名字登上了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第一次步入中共一大会址,第一次领略泰山五岳之尊的高昂,第一次让磁悬浮带着我飞越陆地……”艾傈木诺的这些“第一次”,得益于高研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学员们了解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深入感受了祖国巨变,更意识到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从未想过,能从世界屋脊跑到祖国首都,并站在观礼台上目睹阅兵仪式。一种民族自豪感悄然跃上心头。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在观看国庆阅兵式预演之后,藏族作家次仁罗布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适逢新中国喜庆六十华诞,研讨班学员参加了多次大型国庆庆典活动,分享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喜悦与荣光,并用散文、山歌、对联、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激动之情。

硕果累累,见证文学发展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把高研班学生的作业放到了自己的博客上,希望更多人来了解、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他如是看待这次研讨班的意义:“这在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具有标志性意义。一是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作家;二是都有本民族作家到鲁迅文学院深造;三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的确如此。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枝繁叶茂: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产生广泛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一支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具有创作实力和发展前途、富有才华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已初步形成,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会员比例已超过10%;在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中,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占有重要位置……

《民族文学》主编、土家族女作家叶梅是高研班学员的十多位辅导老师之一。在结业典礼上,她感慨万千:“是时代造就了这个班,这个班所受到的关爱与呵护,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如今,55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了本民族的中国作协会员,作品质量抵达中国文学前沿。就拿《民族文学》来说,如今,从一本变成了四本,有了藏文版、蒙文版和维吾尔文版。”

责任在肩,再绘民族新篇

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盈回报。据介绍,高研班期间,多家报刊杂志出版社推出了学员的作品,不少学员在学习期间创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了作品集。“我感觉身上重新注入了力量。”曾经历汶川地震的羌族作家杨国庆这样告诉叶梅。他创作的表现羌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长诗,即将面世。

“在高研班里,学员们感到了党和社会各界浓浓的关爱与呵护,得到了鲜花与掌声,而回去之后,面对漫长的寂寞文学路,还需要动力与干劲。说实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生态还比较脆弱,尤其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来说,像赫哲族、门巴族,从事写作的人只有一两位,这些学员可谓本民族文学事业的‘独苗’。一定要坚持下来,使少数民族文学生态系统欣欣向荣。”白描如此期待。

是的,这些平均年龄41岁的学员们,是本民族文化的代言人,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团结进步的传播者。出发,是为了更多的收获。艾傈木诺暗暗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回到家乡后继续勤奋写作,关注民族文化的收集和整理。“作为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写作者,我为生在中国而自豪,因为我是幸福的。我愿意用一生的热爱来抒写祖国大好河山和这个美好时代。”

俄罗斯族作家张雁则这样看待肩头的责任:“每一个少数民族作家,都肩负着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以作品来反映本民族的灵魂和品格,从而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中,这是一个作家毕生的追求――这样的过程,就是享受幸福的过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