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世界哲学》编辑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德
多元普遍性与跨文化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由世界市场、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共同推动的客观历史过程,它打破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的封闭保守状态,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地球村”。北京大学陈来教授认为,目前的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必须对西方中心主义进行反思和超越,变目前的“西方化”为未来的“世界化”。针对把东西方价值的关系制造为“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对立的观点,陈来主张把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发展为“多元的普遍性”观念,并以此作为处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关系和进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中国人民大学王南?教授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多元文化并存要以“重叠共识”为条件。多元化文化对话的目的,并非达成不可能达成的全球性的共同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宽容,最终走向一种“和而不同”的哲学立场。
全球化为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条件,怎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成为本次研讨会讨论的焦点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指出,在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比较特别的“文化围城”现象。“文化围城”的实质是文化的隔阂与屏障,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偏见与误解。在跨文化对话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的悖论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综合创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而使生成中的中国文化成为未来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认为,文化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取决于主体的各种选择,我们应该对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客观、平等地承认并尊重每一个文化主体自我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依据主体间的共同性和普遍性,来解释共同价值和普遍价值;依据主体间的差异,来解释价值与文化的特殊性和多元性。
与会学者还就跨文化交流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德国特里尔大学卜松山教授认为,跨文化对话的各方不仅需要坚持自身的文化价值立场,而且要对自身的文化价值立场进行历史的反思,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其他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寻求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观。为了减少和消除文化交往中的各种冲突与对立,跨文化对话的各方必须以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寻求视域的融合。北京师范大学廖申白教授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例,对德性的主体性与普遍性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没有采纳德性的主体性和德性的普遍性这两个论题,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人始终具有成为一个实践者的可能性,德性含有一种在德性的心灵上能够呈现的可能的普遍性。基于实践的可能的普遍性和德性的心灵的可能的普遍性,东西方文化完全可以寻求共同的德性普遍性。
儒学的当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阐释
不仅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需要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而且国内各种不同的思想理论资源之间也需要展开进一步的沟通与融合。如何重新发现儒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阐释,成为摆在学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有着同情的理解。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传统儒学有道德儒学与政治儒学之分。在现代社会,道德儒学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认为,儒家的伦理起源并延伸于具体的家庭情感,它构成了儿童与其长辈间的代际关系以及他们生活中的相互依存的角色。礼、仁、德等术语是从特定的生活历史中概括出来的,需要借助特定的行为模式而非采用抽象的原则来加以说明。
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阐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中国化中实现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中国化,必须首先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而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实现大众化,就必须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大众化的核心,就是确立其在绝大多数成员中适当的认同地位,使之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价值内核、理想信念、科学方法等,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和平主义发展道路与当代思想界的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性意义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问题。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的历史性实践决定了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来不是靠扩张和霸权实现的。这一和平主义的发展道路必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当然,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还处于历史的生成过程之中,它应该被理解为一项被付诸实践的历史任务和一种对中华民族之发展能力的历史考验。北京师范大学朱其永博士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虽然基本实现了由天下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但传统的天下观念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转换为更具开放性的世界主义观念,正是这种世界主义观念使得中国的发展始终是和平主义性质的。广西大学魏敦友教授认为,中国思想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次突破,第一次思想突破奠定了子学的基础,第二次思想突破奠定了经学的基础,第三次思想突破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当下正在进行的第四次突破将是以法学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创生。欲实现第四次突破,除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外,还必须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的优秀成果。
通过此次国际研讨会,学者们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并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性的思想观点。与会的国内外学者期望进一步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共同探讨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朱其永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