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和美因河,这是蜿蜒在欧洲大陆的两条“黄金水道”。两河流经之处,不但风景旖旎、气候宜人,而且物产丰饶、人文荟萃,为法兰西和德意志两大文明的枝繁叶茂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启蒙运动先贤伏尔泰、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古登堡、德意志伟大诗人歌德……这两条河流哺育了闪耀人类文明的
塞纳河畔的中国篆刻文化盛宴
法国当地时间2009年10月9日19:30,“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开幕式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举行。当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却丝毫减弱不了法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中国文化中心展厅挤满了来此观瞻篆刻艺术的法国各界人士。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法中委员会主席赵国华(Tricoire)、法兰西美术学院常任秘书长德特西瓦(D'Hauterive)、吉美博物馆馆长雅克・吉斯(jacquesGies)、巴黎第八区区长拉贝(Lebel)以及法国知名华侨陈克光等中法两国嘉宾2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文化中心由古朴典雅的旧区和现代时尚的新区两部分组成,一踏进展厅,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这幢既古典又时尚的法国建筑,在一方方中国印和一幅幅中国红的映衬下,凸显中西合璧、文明交汇的意境。篆刻艺术展开幕式的气氛隆重而热烈,金石方寸之间蕴藏的万千气象引起了法国观众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他们仔细欣赏每一方篆刻作品,并不时就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向在场的中国艺术家请教。
本次印展共展出李岚清同志创作的270余方篆刻作品。这些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当代中国的发展和生活情怀为主题,在艺术形式上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意境,既赋予了篆刻艺术崭新的时代生命力,又造就了引人入胜的朱白世界,深刻地体现了岚清同志独到的创作理念、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文学才情。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这样评论道:在艺术内容上,岚清同志的篆刻作品注入了丰富生动的现实题材,把原来篆刻局限于文人雅趣,扩展为反映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在艺术形式上,岚清同志的作品更是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篆刻风格,充分发挥中国汉字象形文字的特点,在变化、组合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曾推动中法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领导人之一,李岚清特别强调中国和法国两个民族艺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还多次谈到,他以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为篆刻题材,一是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对其作品的感受,二是便于外国朋友理解其创作,进而了解中国篆刻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石可言融。
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李岚清创作的法国文化名人篆刻作品。比如他被雨果对悲剧人物的刻画所打动,对“雨果”二字做了拟人形象的处理,刻了一方具有悲哀色彩的名章;他按照巴尔扎克一尊站立的塑像篆刻了“巴尔扎克”的名章;根据圣―桑斯的音乐风格和大提琴曲《天鹅》,他尽量将圣―桑斯刻得纤细柔美一些;德彪西是一位深爱大海的作曲家,他特意在其名章中加上了海的元素。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篆刻艺术培训班和篆刻艺术研讨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崔志强向21名法国学生授课,讲授篆刻艺术的历史和技巧。这是篆刻艺术首次走出国门在国外举办培训班并招收外国学员。法国学员聚精会神地听讲并亲手创作篆刻作品。
篆刻艺术研讨会上,与会法国各界人士热烈讨论。法国观众表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他们对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李岚清篆刻艺术展,他们对篆刻这门古老的中国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篆刻艺术所蕴藏的古朴的时间感和浑厚的空间感,给他们以艺术的陶冶。
岚清同志的篆刻作品给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窗户。
传统中国的艺术形式,当代中国的艺术主题,走向世界的艺术视野,世界大同的艺术情怀――这便是塞纳河畔的篆刻艺术盛宴的精魂所在。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讲述当代中国故事
2009年10月14日至18日,在秋意盎然的美因河畔,中国首次以主宾国身份参加“出版界奥运会”――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欧美国家著名出版机构云集的8号馆,是法兰克福会展中心最为忙碌的场所,每天都上演着多场精彩的文化活动,进行着世界各国出版机构之间的版权贸易。
8号馆展区的中央区域,分布着牛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公司、企鹅出版集团等世界最为知名的出版机构的展台。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展台最为醒目的位置,陈列着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外研社联合出版的李岚清同志著作《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英文版)(Breaking T hrough-T he Birth of C hina's O pening-U p policy),并张贴着印有该书封面的大幅海报,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浏览。
《突围》(英文版)一书的封面,取自1979年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的历史图片。在美国国会山前,邓小平同志与美国国会议员谈笑风生,他用坚毅的目光凝视远方,仿佛在展望中国当时刚刚开启的改革开放大业的远景。与《突围》海报并列张贴的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的海报。牛津大学出版社市场部负责人杜普斯介绍说,《突围》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今年最重要的推荐图书,他们相信当代中国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书展期间很多出版商主动登门来洽谈《突围》版权交易事宜。
《突围》源自中央文献出版社为纪念邓小平同志和改革开放三十年而对李岚清同志进行的访谈。江泽民同志为该书题词:“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我们要沿着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开创的这条道路坚持不懈地奋勇前进。”在书中,李岚清同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并运用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和历史图片,回顾了对外开放初期的有关重大事件,对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先进技术、兴办合资企业、利用国外贷款、改革外贸体制、引进国外智力资源等重大决策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做了详细的叙述。该书在揭示重要史实的同时,梳理和总结了对外开放初期的一些重要的实践和理论问题,生动地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冲破重重阻力,进行对外开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李岚清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中的一员,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探索者、推动者、领导者,也是这一伟大变革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在这一主题上的权威性是本书可信与准确的保证。更为可贵的是,他“秉承坚持真实的中国史学传统,只写自己知道的事,采用核实过的材料”,在《突围》一书中运用了丰富的第一手文献资料,集中了多达330余份珍贵档案、文献、手迹和历史照片,还有大量的引言与数据,其中一大部分更属首次公开。作者在史料查证和收集上耗费了极大心力,对此,他有着非常朴实的表达――“写这本书稿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写作的水平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史料的可靠性,以免误导读者”。正是这种态度成就了一部信史。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围》中文版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2008年年底,在时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现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同志的大力推动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决定两社联合翻译出版《突围》一书的英文版。经过作者、译者与编者多次沟通讨论,《突围》(英文版)增加了相应的背景交代,为便于读者整体把握,还增设了人名及资料索引部分,有效保证了《突围》一书能够被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外国读者。
10月14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展区隆重举行《突围》(英文版)首发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时任局长张小影、李岚清办公室冯云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兼副总裁李朋义、商务部驻上海特办特派员储士家、风凰卫视欧洲台台长邵文光等领导出席首发仪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外研社社长于春迟和牛津大学出版社总裁奈杰尔・波特伍德(NigelPortwood)在首发仪式上致辞。外研社总编辑蔡剑峰主持首发式活动。
首发式上播出了该书作者李岚清同志的视频致辞。当得知《突围》(英文版)将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首发,岗清同志特意通过视频参与首发式活动,并用英语向海内外读者致意。邬书林副署长、张小影局长和奈杰尔・波特伍德总裁在新书上加盖李岚清同志为本书所篆刻的“突围”印章,并向中外嘉宾赠书。
香港牛津大学(中国)有限公司总编辑林道群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突围》是牛津大学出版社这家以出版辞典、高端学术著作闻名的出版社首次出版国家领导人著作。《突围》(英文版)的编译出版并参展法兰克福书展,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发布外文版著作迄今关注度最广的平台。林道群认为,《突围》(英文版)在海外拥有较广的读者群,因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亲撰的著作本来就不多,充满大量亲历故事而非政策宣讲的著作则更是少之又少。
向海外推出《突围》这部描述中国改革开放艰辛历程与光辉成就的力作,进一步拉近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和平、繁荣、进取、和谐的当代中国形象。
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塞纳河畔和美因之滨奏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华彩乐章。让历史铭记这些经典的瞬间。
我们展望不远的将来,当篆刻这门古老的中国艺术成为风靡全球的世界语言的时候,当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友好和谐的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的时候,我们要由衷地感谢岚清同志――这位曾经的共和国领导人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他对中国文化自觉和中外文明交融情有独钟,并多次谈到:“文化艺术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诚哉斯言。
李岚清同志著作《突围――国门初开岁月》(英文版)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首发。
李岚清同志在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