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一次考验。
岁末,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满怀信心地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
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来之不易,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发挥――这三者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结出的硕果;突出展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灵活高效的决策执行体系和全国一盘棋的整体互促机制;是中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力量与信心之所在,并为我们在新的一年把握机遇、开拓奋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成绩举世瞩目
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又是我们团结奋战、攻坚克难、成绩卓著的一年。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世界范围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对这场不期而至、对我国影响逐波加重的金融危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根据各阶段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再次显示出应对重大危机冲击、驾驭国内外复杂局势的能力和魄力。
早在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蔓延对我国的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表现出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变动的深刻洞察和敏锐把握。7月,面对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而我国通胀压力仍较大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由“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转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充分体现出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见事早、决策准”,为此后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赢得了先机,把握了主动。9月中旬,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10月,根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日趋严重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在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路更加清晰。
进入2009年后,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整体方案,积极推动从宏观到微观各个经济层面相应配套措施的出台。这个“一揽子计划”,以总额高达人民币4万亿元的大手笔推进经济刺激计划,并体现出应急与谋远结合、治标与治本兼行的整体性特点。将战略重点放在抗危机保增长的同时,注意宏观调控的协调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增加投资的同时,促进消费的快速增长;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稳定外需;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重视引导扶持民间投资;在全力促增长的同时,注重惠民生;在重点保增长的同时,推进调结构;在有效促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改革。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共克时艰,在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2008年以来七个季度的GDP增幅10.6%、10.1%、9%、6.8%、6.1%、7.9%、8.9%,连结成一条漂亮的"V"型反转曲线,标志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向好,实现“保八”目标无悬念,这与所有发达国家几乎无例外地深陷经济衰退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展现的能力和风采,在推动全球经济企稳向好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美国前总统卡特感叹:“从未想到中国通过宣布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成为当前稳定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力量。我想我们低估了中国人民及他们领袖的能力和雄心壮志。”刚刚结束中国之行的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托马斯指出:“中国应当得高分,因为中国是把反危机政策付诸实施最及时、成效最明显的国家。”
正如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验中,我们既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一认识、坚定信心,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明确任务、开拓奋进,努力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二、夯实回升基础、力促持续向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国经济巨轮正驶入一个新的关键期。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全党全国既要增强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在仍面临诸多挑战的国内形势下,在仍暗流涌动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如何认识和应对挑战,如何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对于在新的一年里争取更大胜利至关重要。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回暖。但复苏的基础很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严重存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缓慢而曲折。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系统在此次金融风暴中首当其冲,受损严重,完成处理不良资产等修复任务尚需时日。
经济衰退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资金、技术等领域的国际摩擦加剧,阻碍着经济回升的进程。各国间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和策略的不协调,对全球经济复苏回升形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增大。目前欧美等国经济复苏尚没有带动相应的就业增长,这种“无就业增长”带来消费需求疲软,导致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世界经济所呈现的复苏迹象,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机遇,而其不稳固性和不确定性,又使我国应对挑战的压力增大。
从国内形势看,虽然外部需求有所恢复,2009年11月份我国的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实现月度同比正增长,但由于出口仍是负增长,加之低基数效应、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步增大等原因,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将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滞留于下降通道中。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2009年前三季度7.7%的经济增速,其中7.3个百分点来自投资拉动,前三个季度的投资增长率高达33.4%,每个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都超过80%。然而,投资具有既是需求也是供给的特性,加大投资就是在加大未来的产能,就此而言,过度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国家各项刺激消费政策的效果十分明显,但与当前投资的高歌猛进相比,消费需求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扩大,对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有限,如何奠定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制度保障基础,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大趋势,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低碳”是一柄“双刃剑”。低碳经济涵盖的新产业,无疑是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后来居上的关键点,但发展低碳经济,也意味着一定时期内转型投入的加大、发展成本的增加和增长速度的下降,因此,在增长与转型之间确定发展的平衡点,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既取决于能否把握机遇,更决定于能否直面挑战、化解危机、战胜风险。上述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困难同在的国内外总体形势表明,进一步巩固企稳向好的基础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只有筑牢化解危机、战胜风险的基础,才能在直面各种挑战中把握新的机遇。而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是夯实回升基础的关键,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是在危机初缓之时安定人心、避免波动、防止反复的必要之举。同时,也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作出适时适度的政策微调,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现实取向还要与解决经济运行深层问题的长远战略导向相衔接。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影响,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破坏性否定。目前我们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都根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这次危机表明,对于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而言,对于科技含量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结构而言,我国的资源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国际市场也越来越难以吸纳,结构性发展失衡愈趋严重。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在化解现实危机中选准解决深层问题的路径,是事关全局的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20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都会导致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都曾引发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都是一次国家间经济科技实力对比重新洗牌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危机是“创造性破坏过程”,是对传统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经济结构的刚性调整,也是新方式新结构创造性发展的良机。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哪个国家占据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制高点,它就将在此后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把握主动、取得优势。当前,许多国家都在谋划“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为赢得竞争先机打基础、做准备。目前我国“保增长”的短期目标已率先见成效,在继续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逐步转换到“转方式”、“调结构”的长远目标上来,努力做到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举措,是在应对挑战中把握发展新机遇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应当将危机形成的压力变为积极进取的动力,针对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深层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真正将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基础之上。
第一,以增加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过大、投资率过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由此造成出口、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过大,消费拉动作用不足。在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不仅风险高,而且国际市场也难以与此相应持续扩大吸纳容量;而过度投资会进一步增加过剩产能,并将最终打断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约束型经济,增加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是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要真正实现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目标,除了继续执行应对危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刺激消费政策外,还应构建和完善推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制度保障基础。一是适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科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份额,降低政府收入比重,使人民群众有更多收入用于扩大消费。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较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支出,解除群众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逐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不同阶层、区域、城乡间的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收入,加大对困难社会群体的帮扶力度,逐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数量。当前要特别注重通过适度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是导致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让农民工在长期工作生活的城市特别是率先在中小城市市民化,使他们在创造巨大产能的同时,带动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第二,以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为主攻方向,选准产业创新整合的突破口。
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产业创新迟滞,表现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经济结构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这是我国经济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次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深度调整,使这一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在率先发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掀起了促进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浪潮。美国推出“绿色新政”,日本提出“绿色经济和社会变革方案”,欧盟提出“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我国在尚有工业化遗留任务、推进信息化进程正处于关键时期的情况下,又将面临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的严峻挑战,面对发展低碳经济新的激烈竞争。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深刻的认识。
我们应当以解决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为契机,在新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力争战略制高点,以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机之利。必须充分认识当前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强、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我国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新变化,选准产业创新整合的突破口。在抑制和削减过剩产能,特别是逐步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生产能力的同时,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适应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的新形势,在继续发挥我国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生产型服务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促使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引擎,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进程。
着眼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针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现实和长远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在扩大开放中赢得机遇。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官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导向。二是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加强金融监管体制建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服务。三是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环境,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深化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多样化体制模式。五是完善生产要素价格体系。要特别着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建立起真正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是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劲推动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严重障碍。
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形成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体制机制,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系统设计有效推进软件与硬件并举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要素投入的战略重点,把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放在战略优先地位,着力建立和完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加速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创新型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制度,促进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流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增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执笔:全林远赵周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