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10-01-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文化重建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当时在对待中西文化互为相悖的文化态度的背后,正隐含着知识群体对现代性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随着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不同文化流派对此进行着不同的回应,这对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文化

新体系重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知识群体对“西方”的充满矛盾的接受,新儒学的复兴,重建人文价值体系,回到当下性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文化选择,构成了具有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化构建的绚丽图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既面临着内在性全面转型的需求,也面临着西方现代性东移的世界性思潮的碰撞。中国思想与社会发展在总体特征上形成了“现代性落地”的悖论,对此悖论的求解需要遵循历史理性的精神。今日中国要积极地利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资源,平等地对话“西方”,创造出“本土现代性”的理论成果。

《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许明等文

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

1986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问世以来,“风险社会”成为理论界关切的热门话题,学者们对当代风险社会问题实质的指认有不同的理解,从不同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生长点意义的见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长足的进展。比如,“风险社会”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它在何种程度上存在,对人们的生活起何种作用,它起源于何时、又终结于何时等问题,学术界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讨。但是,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在风险社会的成因方面缺乏历史方法反思;对风险社会的文化批判在理论上具有片面性;将解决全球文明风险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世界社会”,未能摆脱乌托邦的空想,等等。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社会”进行进一步探讨:在方法论上,明确历史分析方法是研究风险社会理论的根本方法;在价值论上,确立合理的生态价值观,引导人类走出风险社会;在发展观上,消灭资本关系达致人类自由是走出世界风险社会的根本路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李谧、唐伟文

张岱年的易学研究及其价值

张岱年易学的特色和贡献是以哲学分析法对《易传》概念范畴命题及哲学体系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其归纳出《易传》哲学范畴如下:太极、阴阳、健顺、生、易、变化、动静、道器、形上形下、神、几、日新。更为可贵的是,张岱年提出双层读易之法,认为易学有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易学本身的解释系统,一套是哲学语言系统。与之相应,解释易学应该采取双层方法:一方面解释易学意义,一方面揭示哲学意义。这个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读《易传》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是一个极为合理的方法,以此法读易避免了对易学的误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林忠军文

中西美学分道扬镳的起点

中国现代美学的西方化进程,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现代美学在逻辑架构和概念范畴等方面的西方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在中西比较中努力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自身特质。中西美学尽管存在巨大差异,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状况。西方社会始终有着强大的宗教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教观念却历来淡漠;西方思想传统以追求知识本身为目的,中国思想传统则以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为旨归。这些因素的作用给中西美学以深刻影响:和西方美学相同的是,中国美学以关注艺术的社会功利性始;和西方美学相异的是,中国美学以艺术的审美伦理化终。仔细辨析美学理论的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重建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代迅文

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文化检视

孔子最先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人的理性追求、信念对行礼的根本意义,他发挥了“仁”的概念,把礼赋予了“仁”的实质内容,认为仁与礼乃心理情感与外在规范的关系,第一次把内在的道德追求(仁)与外在的规范(礼)结合起来,并把前者作为后者得以遵守的动力和保障。孔子给“仁”赋予了宗教性道德,对于鼓励社会个体树立信仰目标,靠主动、自觉、积极的内在动力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有着重要作用,这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就是恢复礼制,其方法就是鼓励社会成员用仁的内心动力来实现礼制。要达到外在秩序的理想,根本上是实现仁的内心世界的理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王占通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